摄政王的冲喜新娘(雍正有几个皇后)

1. 摄政王的冲喜新娘,雍正有几个皇后?

中国历史上的皇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正室、另一种则是庶出皇帝的亲妈。当然,也有特例,比如清世祖顺治帝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清宣宗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之类,都属于特殊情况,在这里就不铺开赘述了。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画像

皇帝的正室,无论是原配还是继室,都是皇后。当然,还是有特殊情况的,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原配佟佳氏、清太宗皇太极的原配钮祜禄氏,都只被追封为了元妃、而非皇后,但这并不是普遍现象。绝大多数皇帝的正室都是皇后,哪怕是丈夫登基时已经去世了,也会被追册为皇后,比如道光帝的原配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清文宗咸丰帝的原配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就是在丈夫登基之后被追册为皇后的。继室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清圣祖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和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画像

以上提到的这些皇后,无论是原配还是继室,都是正牌的皇后!但有一类皇后,虽然也是皇后,却没有那么正牌,那就是庶出皇帝的亲妈。在皇帝丈夫还没有驾崩时,她们的身份只是妾、是妃嫔。但是在儿子成为皇帝之后,她们母凭子贵,死了的会被追谥为皇后;活着的则会被尊为皇太后,死后再追谥为皇后。当然,这主要是明清时期,在宋朝就不一定了,这一点稍微了解点宋史的人想必都知道。比如宋哲宗赵煦的生母朱氏,因为高太后的缘故,她生前儿子虽然成了皇帝,却只能被尊为皇太妃、而非皇太后。直到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后,为了给自己的生母一个皇后名分,才顺带着将朱氏追谥为了钦成皇后。

▲宋哲宗赵煦画像

这样的情形在明清时期还是非常常见的,比如晚清时期的慈禧太后,咸丰帝在世时她只是懿贵妃。同治帝即位之后,她才被尊为了皇太后,上徽号慈禧。死后,被摄政王载沣以宣统帝溥仪的名义追谥为了孝钦皇后,系咸丰帝的帝谥之后即为孝钦显皇后。但这类皇后的宗法地位要排在原配和继室皇后之下,这就是为何慈禧太后比慈安太后年长,却要称她为“姐姐”的原因所在。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

清世宗雍正帝一生只册立了一位皇后,那就是他的原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并不是像电视剧《甄嬛传》里所说的那样,在“纯元皇后”去世后雍正帝又娶了小姨子为皇后。而且,雍正朝也从来没有什么“纯元皇后”!终雍正一朝十三年,只有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一位皇后。即便是最得宠的年氏,也仅仅是在临终前不久才被晋封为了皇贵妃而已。说白了就是为了冲喜,没多久年氏便去世了。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画像

但雍正帝却不止有一位皇后。雍正十三年,乾隆帝即位,尊生母钮祜禄氏为皇太后,不久上徽号崇庆,是为崇庆皇太后。但直到这个时候,钮祜禄氏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雍正帝的皇后。乾隆四十二年,崇庆皇太后去世,儿子乾隆帝上谥孝圣,系雍正帝帝谥曰孝圣宪皇后。至此,钮祜禄氏才算是正式获得了皇后编制!综上所述,雍正帝一生只册立了一位皇后,即原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但因为乾隆帝的缘故,乾隆帝的生母钮祜禄氏后来也成为了雍正帝的皇后,但不是雍正帝册立的,总共只有这两位。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画像

摄政王的冲喜新娘(雍正有几个皇后)

2.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

风流多情的乾隆一生共有三位皇后,最爱的是富察氏,最宠的是魏佳氏,而最讨厌的则是乌拉那拉氏,最悲惨的同样也是她。

乌拉那拉氏是满清的八大姓氏之一,要说这个家族是真的厉害,历史上总共出了三位皇后,可见非同一般。

第一位是皇太极的孝烈武皇后阿巴亥,努尔哈赤非常喜欢自己这个皇后,值得一说的是著名的摄政王多尔衮便是阿巴亥的儿子。

不过因为在皇太极去世之后参与到储争当中,最后被太子一党的王公大臣给强迫为努尔哈赤殉葬。

乌拉那拉的第二个皇后便是雍正帝的孝敬宪皇后,要说雍正的至爱那一定是这位孝敬宪皇后。

在雍正还是王爷的时候乌拉那拉氏便是他的嫡福晋,在之后的夺嫡斗争中乌拉那拉氏也是毫不犹豫的相信雍正并站在她身后。

相比较前两位乌拉那拉氏的皇后来说,第三任皇后就有些凄惨了,不仅没有受到皇帝的宠爱,还遭到皇帝的厌恶,这位便是乾隆的第二个皇后那拉氏。

那拉氏在乾隆还是宝亲王的时候就嫁给了乾隆,不过此时的乾隆已经有了嫡福晋富察氏,所以当时的那拉氏只是一个侧福晋。

当时虽说弘历是已经确定好的皇储,但那拉氏对皇后那个位置还是没有想法的,因为乾隆太喜欢他的嫡福晋富察氏了。

乾隆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富察氏封为皇后,这便是乾隆的第一位皇后,此时的那拉氏因为侧福晋的缘故,所以只封了一个娴妃的名号。

由于历史上对富察氏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只言片语中也可以了解到富察氏出身名门且教养极好,让乾隆帝对其甚是宠爱。

不过奈何命薄,在乾隆继位十三年后便撒手人寰,这让乾隆异常悲痛,下令全国上下为富察氏举行丧礼三年。

乾隆有多想念这位皇后呢?在富察氏去世之后乾隆作了很多思念富察氏的诗,并且因为富察氏是在济南病逝的,所以乾隆在之后下江南的途中便都是绕过济南。

对于富察氏的突然去世当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伤心的肯定是乾隆,而高兴的自然就是当时作为娴妃的那拉氏。

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后宫不可一日无主,虽说在富察氏当皇后的时候那拉氏并不出众,但这毕竟是被富察氏遮盖住了光芒。

要说那拉氏比之富察氏是丝毫不差的,两人都是出身名门,也都是在乾隆还是王爷的时候就嫁给了他,一路伴随着他从王爷变成皇帝。

所以皇后富察氏的去世,最大的受益人便是那拉氏,当然这其中并没有所谓的阴谋论,因为当时那拉氏完全没有对富察氏动手的必要,也不敢有小动作。

但因为富察氏刚刚去世,所以伤心的乾隆并没有重新立后的打算,因为这样不就显得自己太过于薄情寡义了,不得不说多情风流的乾隆帝竟然有这么深情的一面,实在令人意外。

当皇帝不想操心立后的事,自然有其他人操心,别说是朝廷里面的王公大臣,就是太后也多次督促乾隆赶紧重新立后。

当时的候选人有身为娴妃的那拉氏还有令妃魏佳氏,虽说魏佳氏更得乾隆喜欢,但太后最终还是选择了那拉氏。

因为魏佳氏是在乾隆继位的第九年进入后宫,而那拉氏则是一路从从宝亲王府走到了后宫,这一切都被太后看在眼中。

当时乾隆本就无心立后所以便听了太后的建议,而殊不知这便是孽缘的开始,而那拉氏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将来会跟乾隆走上对立面。

由于富察氏刚刚去世,所以乾隆并没有直接封那拉氏为皇后,而是先立她为皇贵妃统领后宫之事,虽无皇后之名,但却有皇后之实。

在经过三年的丧期后那拉氏正式被乾隆封为了皇后掌管后宫之事,此时的那拉氏还是颇受乾隆喜爱的。

在封为皇后的一年半后。那拉氏终于为乾隆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乾隆赐名为永璂。

在那拉氏为乾隆生下孩子还是男孩那天乾隆有多高兴呢,先是连忙写了一首诗作纪念,随后又在呈上来的奏折中都批上了同喜。

可见当时夫妻双方的感情还是十分和睦的,并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在永璂之后那拉氏又为乾隆生下一儿一女,算是稳居后宫之位。

但风调雨顺的背后是不是蕴藏着更大的爆发这谁也说不定,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这对火药桶终于爆炸了。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乾隆决定第四次南巡,那拉氏作为皇后自然是跟乾隆一块下南巡。

在决定南巡以至于在路途中都是非常正常的,在二月初十那天乾隆还给那拉氏举办她四十八岁的生日,看来并没有什么矛盾。

但在十几天后当乾隆一行人到达杭州的时候,乾隆在用晚膳时身边已然没有了皇后的身影,陪同的只有令妃魏佳氏等人。

也是当天福隆安收到了乾隆让他把皇后送回京城的命令,且必须要快一路加急,可见此时双方矛盾已经爆发。

在那拉氏回到京城后乾隆帝又下发了一道命令,先是裁减皇后宫中的人员数量,随后又削弱那拉氏的待遇并对她宫内进行彻底搜查,给出的理由是那拉氏中邪。

随后在乾隆回宫之后便彻底收回了象征皇后权力的物件,并且只让两个宫女服侍那拉氏,按照清朝的规矩,身份最低微的答应才是如此待遇,可见此时乾隆已经彻底对那拉氏心寒。

在那拉氏被强制送回京城的第二年便直接离世了,乾隆对待那拉氏的葬礼也是十分的敷衍。

按理说那拉氏虽然在后来惹了乾隆的不高兴,但毕竟还是皇后,而乾隆却以皇贵妃之礼下葬那拉氏,这个做法也引起了朝臣和百姓的不满。

最终乾隆迫于舆论压力所以只好说出实情,原来在南巡途中那拉氏突然割发要出家,这让乾隆非常不满。

在满清的规矩中有这样一条,女子只有在丈夫去世的时候才能减掉自己的头发,而当时乾隆健在,这无异于诅咒乾隆。

对于那拉氏剪发的理由乾隆给出的死那拉氏在当时突然想出家当尼姑,这句话别说是在现在,就是在当时都是漏洞百出。

那么那拉氏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突然剪掉头发呢,这件事在当时可谓是愈演愈烈,在民间更是有多种说法盛传。

一说是乾隆在江南又想纳妃,但却遭到了那拉氏的拒绝,最终见反对不过乾隆,所以只好通过剪发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

也有说是当时那拉氏的年龄大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到了更年期,所以性格变幻无常,再加上当时乾隆十分宠爱魏佳氏,所以引起了那拉氏的不满。

不过魏佳氏在乾隆年间确实受宠,从进宫到最后去世,一直深受乾隆喜爱,并且还为乾隆生下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

也有人认为是乾隆迟迟不立那拉氏的儿子永璂为太子,所以让那拉氏心怀怨恨所以才出此下策。

类似的原因众说纷坛,而乾隆对此事也是闭口不言,凡是为那拉氏喊冤的大臣都遭到了乾隆的惩罚。

不过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乾隆厌恶那拉氏倒是真的,在那拉氏去世之后虽说是以皇贵妃的待遇来进行丧事。

但其实真正的规格连普通妃嫔都比不上,那拉氏的葬礼前后不过花费二百多两银子,论规格比之低阶官员还不如,更不用说跟富察氏的葬礼相比较了。

乾隆的这些行为让人愈发好奇当时那拉氏到底做了什么,但乾隆就是当此事没发生过一样对当天的事情闭口不言,所以那拉氏为何断发的原因到现在还是谜团。

3. 怎么他的妹妹能嫁给雍正?

年羹尧是清朝雍正时期的名将,他和雍正皇帝也是姻亲,他的妹妹嫁给了雍正,并且深得雍正的喜爱,在生前被封为年贵妃,死后还被追封为皇贵妃,在嫁给雍正的14年中,年妃一人独得雍正宠爱,为雍正生育了三子一女,包揽了雍正这14年中生育的所有子女,年妃可以说是独宠雍正的后宫。

但是年羹尧家族却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如果经常看清宫剧的人都知道,清朝是满洲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清朝时期是禁止满汉通婚的,那么雍正作为皇帝为何会娶了汉人出身的年妃还那么宠爱她呢?

清朝的祖制为旗民不得交产和不能通婚

其实清朝的祖制是旗民不得交产和通婚,这里要注意的是旗民不得通婚,在清朝社会人群主要分为两大类身份,即有旗籍在身的人,也就是旗人,而旗人之中包括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的三族人群,也就是说汉人有旗籍在身也是旗人,另一大类身份就是没有旗籍在身的普通民众,也称之为民。

这些还得从清朝的八旗制度说起,清朝的八旗制度始创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努尔哈赤所设立,最初努尔哈赤只设立了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四旗,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时,随着努尔哈赤所统领的建州女真势力越来越强,因此努尔哈赤在四旗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四旗,这也就是八旗的形成。

在努尔哈赤晚年他征服了蒙古,又收编了不少蒙古人,所以努尔哈赤又增设了蒙古旗,到了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满洲人势力越来越强大,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朝,已经在关外可以与明朝对峙,还征服了蒙古各部和朝鲜,因此清朝当时吸引了不少汉人和蒙古人归附,皇太极在原有的八旗基础上取消了蒙古旗,把八旗细分为满洲八旗、汉人八旗和蒙古八旗,也就是每一旗下分管满、蒙、汉三族,当然,其中还有少部分朝鲜族人被编入到汉八旗之中,这就形成了后来的八旗制度。

清朝的八旗制度规定八旗的旗人战时为兵,平时为民,但是由于清朝入关之后统治了大多数的汉人,旗人地位提高,因此实际上在和平时期旗人在清朝社会中享有很多特权,其实是属于特权阶层,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平民。

看似旗人在社会上属于特权阶层,其实在清朝初期,八旗制度还有些类似于奴隶制,旗人的婚姻、经济以及社会纠纷都需要依靠旗主裁决和管控,后来随着清朝统一天下,效仿明朝的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旗主的权力和影响力才被淡化,但是在清朝时期,旗人与普通民众之间是不能进行贸易往来。

在清朝旗人有旗人的约束法则,旗人居住的地方和普通民众都是分开的,上好的良田都归旗人所有,而旗人想交易这些,不能卖给普通的民众,必须得在旗人内部交易,而且地方官府是没有权力审判旗人,由专门的旗署机构管理,这也就是所谓旗民不交产,也就是说旗人和普通民众在经济和法律上是有区分的。

由于旗人和普通民众在法律地位上是有区分的,那么也就因此注定了旗人和普通民众是不可能通婚的,居住都严格区分区域,所以怎么能通婚。

但是顺治入关之后,顺治皇帝当时年幼,由他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摄政,在顺治五年(1648 年)时,多尔衮曾以顺治的名义发布谕旨,其大意就是满汉一家,爱新觉罗氏乃天下共主,满汉官员旗民皆为大清子民,应该和睦相亲,因此取消了旗民不得通婚的八旗规矩。

不过多尔衮规定,朝廷官员如果满臣和汉臣联姻,必须上报有关部门进行婚姻登记,民间的话就无所谓了。因此多尔衮算是取消了清初时期的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

但多尔衮去世后,他遭到了侄子顺治的政治清算,他生前所制定的政策大多被推翻,也包括了取消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取消了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都成为了多尔衮的罪状之一,可是顺治并没有再恢复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一直到顺治去世,清朝都是不限制旗人与普通民众的婚姻自由。

顺治去世之后,由于他的儿子康熙年幼,由顾命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后来鳌拜专权,鳌拜这个人专门与多尔衮对着干,他是属于思想保守派的满人,因此鳌拜又以康熙的名义恢复了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由此旗民不得通婚几乎成了清朝的天条。

旗民不得通婚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汉八旗的汉人,即便是汉人,但是由于有旗籍在身,他想娶不在旗的汉人女子当嫡妻也不行,当然,他要想娶汉民女子,只能走纳妾的路。这条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在后来也被民间演变成了满汉不得通婚,实际上肯定不是满汉不得通婚,毕竟汉八旗中都是汉人,只是规定旗人不得和没有旗籍的汉人民众通婚。

但是随着康熙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基本被汉化了,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在康熙晚年之后基本就执行得很松散了,只是有官职在身的人和王公贵族被查的很严,在民间这条规矩基本已经名存实亡了。

后来到了光绪时期,慈禧太后为了顺应民心,直接废除了这条规矩,此后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其实旗民不得通婚的规矩在康熙中后期就基本属于名存实亡了,王公贵族都拥有很大的权力,他们如果看中了哪个不在旗的普通汉民女子,只需要说句话就能让这些女子获得旗籍身份。

像康熙的后宫妃嫔中就有很多是汉民女子出身,就像康熙最小的二十四子胤祕的生母穆嫔陈氏就属于江南出身的汉民女子,康熙巡幸江南时被纳入后宫,康熙直接赐予她的家族旗籍身份就把她纳入后宫了。

因此清朝的祖制不是满汉不能通婚,而是旗民不能通婚。了解完这一些,就能很清楚地明白年羹尧的妹妹年妃为何可以嫁给雍正了,因为年羹尧家族世代都是汉八旗出身,所以不受旗民不得通婚规矩的影响。

年妃是旗人可以嫁给雍正,并且深受雍正的喜爱

年羹尧和年妃兄妹出身的年氏家族从明朝就世代为官,年氏家族的先祖是历仕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六朝名臣年大有。

年大有本名严大有,其家族在明太祖朱元璋时代上报户籍时被工作人员误写成年姓,因此家族世代只能改姓为年。

年羹尧兄妹的曾祖父年有升本为本来是家族世袭的锦州卫游击,在皇太极时期的松锦会战中,清军打败了明军,此战中年有升被清军俘虏,由于是俘虏因此年有升被编入到了八旗中的镶白旗成为包衣奴隶身份。

所以年羹尧兄妹的年氏家族是八旗包衣出身,不过年有升的儿子也就是年氏兄妹的祖父年仲隆十分争气,他在顺治年间考中了进士,由此使得年氏家族脱离包衣身份,成为了镶白旗汉军旗中的贵族。

到了年仲隆的儿子也就是年羹尧兄妹的父亲年遐龄这里,年氏家族更进一步,年遐龄凭借父荫以笔帖式身份进入官场,此后仕途顺风顺水,一路官至湖广巡抚(即湖北巡抚)兼工部侍郎。

年遐龄在政坛上颇有作为,一度建议康熙在湖北率先推行地丁征收税银政策,获得了康熙赞赏和批准,年遐龄所推行的地丁征收税银政策也就是他的女婿雍正继位之后推行的雍正新政中的摊丁入亩政策的前身,雍正十分推崇老丈人年遐龄制定出来的地丁征收税银政策,继位之后他稍作修改就变成新政中的摊丁入亩政策。

年氏家族到了年羹尧兄妹这一辈更加兴盛,年羹尧和妹妹年妃上面还有大哥年希尧,他们的大哥年希尧更是全才,不仅精通几何学,著有《视学》一书,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几何学开拓者,还精通医术和琴律,在医术上年希尧著有《本草类方》一书,在琴律上年希尧还是清代著名的广陵琴派传人,年希尧不止才能全面,官做的也不小,早在康熙时期就已经成为安徽布政使。

同样年羹尧在清朝历史上是赫赫有名,21岁中进士,30岁就获得康熙青睐,被破格提升为四川巡抚,到了雍正时期又接管西北军权,以抚远大将军之名兼陕甘总督,率军平定了青海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的反叛,年大将军威名远震西北,雍正称其为恩人,年羹尧也是雍正时期唯一敢对雍正最宠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不敬,还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的大臣。

而年羹尧这一辈最能让年氏家族一跃成为清朝豪门贵族的还得是年家的小妹敦肃皇贵妃年妃,康熙的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在康熙晚年负责管理镶白旗事务,年氏家族由此成为雍正的旗下属人,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为了笼络年氏家族,也为了巩固雍正在镶白旗的地位,因此康熙特意下旨把年妃赐婚给雍正当侧福晋。

要知道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当时已经生了儿子乾隆还只是雍正府邸没有名分的侍妾,年妃是康熙亲自赐婚,上来就是侧福晋,可见年氏家族当时地位很高,比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还高了很多。

年妃嫁进雍亲王府之后,立刻就获得了雍正的宠爱,很快在雍亲王府年妃就成了仅次于嫡福晋乌拉那拉氏的二号女主人,比早嫁给雍正的另一位侧福晋李氏地位还高。

年妃嫁给雍正之后,他之前的嫡妻和那些侧福晋以及侍妾都成了摆设,年妃一人独得雍正专宠,几乎每晚雍正都与年妃同寝,两人如胶似漆。

年妃自幼就体弱多病,身体很娇弱,她在雍正元年(1723年)早产生育了皇九子福沛之后,身体就一直很虚弱,不能再行房事,但是从她嫁给雍正到这一年身体不能在行房事之后,这是12年时间,再加上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她去世,总共14年时间,这期间雍正没有和其他女人生过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年妃一人所生的三子一女,可见雍正对她的喜爱。

即便后来年妃身体虚弱不能再行房事,雍正还频频召她侍寝,可见雍正对年妃已经超脱了男女方面的关系,对她是属于真挚的爱情。

清朝自顺治清算多尔衮之后,顺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自己亲自统领,自此两黄旗加正白旗成为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而皇帝的后宫贵妃级别以上妃嫔必须由上三旗出身的女子才能出任。

而年妃的年氏家族出身属于下五旗的镶白旗,按道理不能晋升为贵妃,雍正为了将她晋升为贵妃,特意把年氏家族全部抬籍进入了八旗之首的镶黄旗之中,才将她册封为贵妃。

后来年妃病重将死,雍正为了让她高兴,又下旨晋升她为皇贵妃,由于皇贵妃身份在后宫中仅次于皇后,属于副皇后的级别,身份极其尊崇,清朝自康熙之后的历代皇帝为了尊重皇后,通常都不会在皇后在世时册封皇贵妃,而当时雍正的皇后乌拉那拉氏还在世,出于对皇后的尊重不应册封皇贵妃,但是雍正只为了让年妃高兴,直接册封其为皇贵妃。

年羹尧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居功自傲,狂妄跋扈,他在京城敢呵斥雍正的八弟廉亲王胤禩,还敢对雍正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不敬,在西北敢让雍正的妹夫蒙古札萨克郡王阿宝给他行跪拜大礼,可以说年羹尧当时已经狂妄至极,因此雍正也就对他越发不满。

本来在雍正三年(1725年)年初,雍正就可以收拾年羹尧,但是当时年妃身体虚弱,雍正害怕刺激到她,因此雍正只是公开谴责年羹尧将其降级贬官,并且雍正严禁皇宫中人议论年羹尧被谴责降级的事,就是怕年妃知道后担忧受怕加重病情,因此年妃一度成为年羹尧的护身符。

在这一年年底年妃病重去世,在她死后半个月,雍正便公布了年羹尧九十二条大罪,将年羹尧赐死。不过年羹尧虽然获罪,但雍正并没有追究他的家人,只坐罪杀了他的次子年富。

年羹尧的老爹年遐龄还是一等公兼太傅,年羹尧的大哥年希尧更是被提拔为从一品的左都御史,后来年遐龄去世,雍正亲临年家以子胥之礼祭奠,雍正对年家人如此厚待其实都是出自对年妃的爱。

按照历朝历代陪葬帝陵的规矩,只有皇后才能有资格陪葬帝陵,雍正在年妃去世后,特意交代,自己百年之后让年妃陪葬帝陵,临终前雍正又特意叮嘱乾隆自己死后年妃一定要与自己合葬,最终年妃得以和雍正的嫡妻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一同陪葬在雍正的清泰陵地宫之中。

由于雍正的宠爱,年妃也成了清朝历史上第一位获封皇贵妃的汉人妃嫔,所以别看年妃不是满人,她却是雍正的一生挚爱。

写在最后

年羹尧兄妹虽然不是满人,但他们的家族却是汉八旗的旗人,而满汉不得通婚,实际上是指的旗民不得通婚,即旗人不能与没有旗籍身份的汉民通婚,而旗人中也包括了汉八旗的汉人,因此汉人只要是旗人,就可以与满清贵族通婚,所以年妃虽然是汉人,但是有旗籍身份就可以嫁给雍正,并且还是康熙亲自赐婚,她最后也成了雍正的一生挚爱。

4. 咸丰和恭亲王是一个妈养大的?

图为爱新觉罗`奕訢

咸丰和恭亲王虽是一个妈养大的,但毕竟不是亲兄弟,即使是亲兄弟,生在帝王家也亲不到哪里去,亲兄弟争权夺利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过咸丰和恭亲王原来曾经好到同穿一条裤子,两人的分道扬镳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道光皇帝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后给他生了十个公主和九个皇子。其中长子奕纬死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终年23岁。二儿子奕纲、三儿子奕继都早夭。四子奕詝生于道光十一年,五子奕誴在道光二十六年过继给了嘉庆的三皇子绵恺为嗣,袭了郡王位。道光颇钟爱皇六子奕訢,之后在道光晚年也相继有生子,即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

上图为道光皇帝

在诸多儿子们当中,选一位出来继承他的大位,这让道光颇费了一番心思。上述诸子当中,死的死,去的去,有资格做储君的只有两位,即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

奕詝与奕訢年龄相仿,仅差一岁多。奕詝的生母是孝全皇后钮祜禄氏,为道光皇帝的第三位皇后。这位皇后命短,在奕詝十岁时,便归了地府。于是,奕詝便由奕訢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抚养。

在众皇子中,奕詝与奕訢原本关系就很好,二人同在上书房读书,一同接受教育。奕詝归博尔济吉特氏抚养之后,更加深了二人的感情。两兄弟天天生活在一起,一同做学问,一起背诵经史子集。从综合能力方面看,不论是在文化课还是骑射训练中,奕訢始终压奕詝一头。

上图为咸丰帝

奕訢曾在武林高手的指导下自创过枪法二十八式,刀法十八式。道光对此特别高兴,还特地赐其枪“棣华协力”,和宝刀“宝锷宣威”,还把自己的白虹刀作为礼物送给了奕訢。由此可见,在道光心里,他是十分钟意奕訢的。

那么道光纠结的是什么呢?自古帝王之家的规矩便是“立长不立幼”,这是其一。其二,奕詝也并非毫无优点,在恩师杜受田的教育下,他也有了一个拿得出手的特点,那便是贤惠正直。当然这个特点在他当了皇帝之后,后期逐渐消失殆尽。奕詝是长子,也没犯过什么大错,按理,这个储君之位应非奕詝莫属。

但道光实在爱惜奕訢,在储君这事上犹豫不决。谁能当上大清的第九任皇帝,这也成了奕詝和奕訢兄弟两人反目的潜在危机。

关于奕詝继承帝位,坊间流传的说法众多,大致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话说在《清史稿》的《杜受田传》中有记载,清朝皇帝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在南苑狩猎,道光自然也不例外。在道光晚年的一次狩猎中,奕訢善骑射,在父亲面前为了表现自己,更是使出浑身解数,箭无虚发。

然而奕詝却对此反应平淡,事后,道光问其缘由,奕詝说,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鸟兽也一样,刚开始繁育,他实在不忍心伤害这些生灵。此话在道光看来,尽显一位帝王的宽厚仁义,与道光心中理想的皇帝非常接近。于是,道光便因此事,选定了奕詝作为接班人。、

第二种说法是两位皇子恩师之间的较量。据清人笔记说奕詝的老师是杜受田,奕訢的老师是卓秉恬。道光晚年在生病期间,曾召见两位皇子,意在通过最后的考察确定皇位候选人。在见道光之前,两位皇子都先去拜访了自己的恩师。

卓秉恬告诉奕訢说,不管你父皇问什么事,你只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让奕訢靠着自己的才华压倒奕詝。而杜受田则对奕詝说,如果你父皇问起国家政事,你什么也不用说,只管一个劲的流泪,表现出你对父皇的忠诚即可,因为在才识智慧方面,奕詝并不占优势。最终奕詝凭借仁孝获得了皇位。

第三个版本是,道光原本已立奕訢为储,但后来又变卦了。据《清稗类钞》记载,道光晚年疲于政事,想到要立储了,他见皇子中奕訢最为聪慧,于是写好了奕訢的名字,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

话说有位多嘴的太监偷看到了道光写字的样子,根据最后一笔判断出皇位继承人就是奕訢。于是储君的消息不胫而走。道光知道后,十分生气,就将铁盒重新取下,更换为奕詝。

到底奕詝如何得到皇位,当年的真相是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很难查实,但咸丰登基虽不见刀光剑影,却是“无声胜有声”。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十六日,道光正式立储。他在一张纸上用红笔以满汉双体写下了:“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在圆明园召见了大臣载垣、瑞华、僧格林沁等人,当着众人的面,让总管内务府的大臣文庆打开了小匣子,宣示御书、遗谕。

这样,道光皇帝去世后,奕詝登基称帝,改元年为咸丰。从此,他永远都高弟弟奕訢不只一头。

咸丰继位后,恭亲王奕訢小心谨慎,一度得到咸丰的信任,还出任了领班军机大臣。在咸丰眼里里,还是将亲情放到了首位,同时也认可了恭亲王的才能。但恭亲王对这位皇兄并不买账,他心怀不满,恃才傲物,这就使得咸丰逐渐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史弟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冷淡。

咸丰五年发生了一件事,致使咸丰帝不仅罢免了奕訢的重要职务,而且养母康慈皇太后也受到了牵连。

话说恭亲王的生母静皇太妃,自认自己抚养咸丰帝有功,应该得到皇太后的封号。而恭亲王也想借母亲晋封皇太后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所以对此事非常积极。可是,咸丰帝认为这不和祖制,因此没有答应。

1855年,静皇太妃病重,咸丰前去探望,正好遇见恭亲王。据说咸丰问恭亲王,额娘的病如何?恭亲王回道,说很重,恐怕只有晋封了皇太后才能合眼。仓促间咸丰“哦,哦”了两声,以作回应。

没想到的是,恭亲王随后就去军机处传旨,礼部便奏请尊封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咸丰知晓后,对于恭亲王的“越俎代庖”非常生气,但事已至此,也只好批准了。

九天后,康慈皇太后病逝。不久,咸丰便以“办理丧事有疏忽”的罪名,将恭亲王赶出了军机处,罢免了他的重要职务,养母康慈皇太后的葬礼规格也被降级,在谥号中不加道光的“成”字,也不在祖庙立牌位,太后的陵墓也没与皇帝陵在一起,而是与十六个妃子的园寝在一起,只是在中间用墙与妃子墓隔开,用黄瓦以示区别。

咸丰的用意很明显,意在提醒恭亲王两人在身份上的巨大差异,并警告恭亲王不要再自不量力地打皇位的主意。由此可见,咸丰与恭亲王之间的矛盾终究离不开权力二字。

那么恭亲王到底有没有夺帝的野心呢?答案恐怕是肯定的。我们看咸丰死后他的人生轨迹。

咸丰帝出逃热河前,命恭亲王为议和全权大臣。1861年七月,咸丰病死,死前留下的遗诏是,由肃顺为王的8位“赞襄政务大臣”辅佐载淳。而他死后,慈禧与恭亲王密谋夺权,经过“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成了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这两位女士一位是同治的生母慈禧,另一位是同治法律上的母亲慈安。

与此同时,大清帝国的外交工作则被交到了恭亲王奕訢手上,恭亲王成为中央日常工作的实际最高领导者。恭亲王之所以选择与慈禧联手,本身已说明,他依旧向往站在权力的中央。

而他本人与慈禧也是貌合神离,在恭亲王的一手策划下,慈禧宠幸的太监安得海被处死,这笔账慈禧记在了恭亲王的头上。在慈禧之后的执政当中,对她权力的最大制约者也是恭亲王。两人在政坛上的明争暗斗不断。

奕訢曾力挺洋务运动

1884年,时值中法战争,慈禧将马江战败的事件推到了恭亲王头上,之后他无奈退出政坛,在家里赋闲十年。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国对日作战失败,慈禧太后又想起了恭亲王,于是又启用他,但这位王爷的政治影响力已经随着时间远去。

同治帝死后,恭亲王曾期待自己的儿子载澄能继承皇位,但慈禧的算盘也打得很精,醇亲王远比恭亲王要好控制,更何况当皇帝这事儿,肥水不流外人田。光绪是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之子,从娘家这方来说,光绪是慈禧的内侄子。

或许对于恭亲王而言,儿子载澄没有继承皇位是件好事,否则依恭亲王的野心,势必会掀起又一场夺权斗争。一旦失败,其结果必不得好死。或许,恭亲王也曾憧憬过自己取代两宫太后独揽大权的美好愿景,但终究没有实现。

他的一生,被咸丰、同治、慈禧都革过职,宦海浮沉多年,在争夺王权的道路上,不管是从前的咸丰,还是之后的慈禧,他始终处于劣势,始终没有登上权力的最高峰。

1898年,恭亲王奕訢病逝,终年67岁。

5. 皇贵妃真的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吗?

划重点:皇贵妃和皇后的最大区别就是皇后是正妻,皇贵妃是高级妾室。一般情况下,皇贵妃的存在一般不会威胁到皇后的地位,但也是有例外的!

今天,给黑狸狸就帮大家盘点一下明清两朝的皇贵妃和皇后的相处模式。看一看皇贵妃能否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第一类:皇后和皇贵妃并存的局面

朱瞻基的孙贵妃打破了自古以来贵妃只有金册而无金宝的待遇,很快她就成了有金册金宝的贵妃。不久以后,她就因为生了一儿一女而成功取代了胡善祥,成了朱瞻基的皇后。

明宪宗的万贵妃万贞儿很得宠,她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皇贵妃。吴皇后按照宫规把万贞儿打了一顿,结果第二天就被废了。而新来的皇后王氏,根本不敢正眼看万贵妃。

嘉靖皇帝的王氏和沈氏因为得宠,在同一天被册封为皇贵妃,当时皇后尚在。物以稀为贵,两位皇贵妃同时并立,影响不到皇后的地位。

万历皇帝的郑贵妃在皇后还活着的时候,被册封为皇贵妃,她生下了3子3女,很是得宠。明朝末年的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公案都跟她有关。她的存在不仅威胁到了皇后的地位,还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

万历皇帝的王恭妃是万历三十四年连续晋封为贵妃、皇贵妃。她不怎么得宠,生下了1子1女,儿子是长子,被封为太子。她的存在并没有威胁到皇后地位。

崇祯皇帝的田贵妃田秀英,她很得宠,生了2个儿子。大概是崇祯元年封为皇贵妃。她的存在的确影响到了周皇后的地位。

顺治皇帝的董鄂氏是当时最得宠的妃子,有她在,孝惠皇后只能装疯扮憨度日。董鄂氏生病去世后,孝惠皇后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第二类:因为是待选皇后而封为皇贵妃

康熙皇帝的贵妃佟佳氏,乾隆皇帝的娴贵妃那拉氏,嘉庆皇帝的和贵妃钮祜禄氏,道光皇帝的全贵妃钮祜禄氏。她们的目标就是皇后,所以影响不到皇后地位。

第三类:因为是代理皇后之责而封为皇贵妃

乾隆皇帝的令贵妃魏佳氏和道光皇帝的静贵妃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代行皇后之责。

第四类:因为冲喜而册封为皇贵妃

明熹宗朱由校的两位皇贵妃,慧妃范氏和容妃任氏都是因为生了皇太子而被册封为皇贵妃。当时的皇后因为假孕争宠被废了。

去世前冲喜的皇贵妃比较多,比如雍正的年氏,乾隆皇帝的高佳氏和苏氏。她们都是病秧子一个,怎么可能影响到皇后?

第五类:被后世尊封为皇贵妃

康熙皇帝小佟佳氏和瓜尔佳氏,雍正的耿氏,嘉庆皇帝的如妃钮祜禄氏和諴贵妃刘佳氏,道光皇帝的琳贵妃乌雅氏,咸丰皇帝的丽妃他他拉氏和祺嫔佟佳氏,同治皇帝得慧妃富察氏、珣嫔阿鲁特氏、瑜嫔赫舍里氏和瑨嫔西林觉罗氏,光绪皇帝的瑾妃他他拉氏都是被后世尊封为皇贵妃。她们的存在影响不了皇后的地位。

第六类:死后追封为皇贵妃

明朝嘉庆皇帝的阎贵妃,万历皇帝的李敬妃和崇祯皇帝的袁贵妃,这三位都是去世后被追封为皇贵妃,自然影响不到皇后的地位。

清朝康熙皇帝的敏妃章佳氏,乾隆皇帝的哲妃富察氏、嘉贵妃金佳氏和庆贵妃陆氏,光绪帝的珍妃他他拉氏。这些人都是去世后,被追封为皇贵妃。根本影响不到皇后地位。

【编后语】

通过黑狸狸的描述,有心人可能已经留意到了,除了朱瞻基的孙贵妃、朱见深的万贵妃、万历皇帝的郑贵妃、崇祯皇帝的田贵妃和顺治皇帝的董鄂妃影响到了皇后的地位,那是因为皇帝对她们的偏宠,而不是因为册封了皇贵妃。

换言之,就是皇后和皇贵妃并存的时候,皇贵妃多多少少会影响到皇后地位。其它时候,皇贵妃对皇后的威胁几乎为0。

6.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皇帝长期实行一夫一妻制?

在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下,虽然大部分人都是一夫一妻,但皇室显然不在此列,对于皇帝来说多子多孙才更为关键,因而皇帝大多后宫妃嫔众多,即使有皇帝极为专情,但皇后为了避免被人扣上“善妒”的帽子,往往也会劝说皇帝多多纳妃。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虽然大部分皇帝后宫都不止一个女人,但历史上还是有三位皇帝,长期坚持着一夫一妻制,其中一位更是一生都没有纳妃,而他们之所以会成为例外,除了夫妻恩爱之外,还有着其他特殊原因。

西魏元钦和宇文皇后:夫妻恩爱之外傀儡皇帝的无奈

北魏末期,孝武帝元修因与权臣高欢不合,入关投靠宇文泰,却依旧无法逃过傀儡的命运,最终宇文泰杀死元修,重立元宝炬为帝。元钦作为元宝炬的长子,于大统元年(535年)正月立为太子之后,七岁时便被托付给了宇文泰教养。

作为宇文泰的长女,宇文氏与自幼生活在宇文泰家中的元钦,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因此,不论出于政治目的,还是出于情感原因,两人成年之后的结合都可以说是顺理成章,或许由于自小生活在一起的缘故,两人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并于大统十四年(548年)生下一子。

大统十七年(551年)三月,元宝炬去世,太子元钦继位,史称西魏废帝,宇文氏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后。元钦虽然贵为皇帝,但朝中大权却全部操持于宇文泰之手,再加上皇后本就是宇文泰之女,元钦想要另纳后妃,不得不看宇文泰的脸色。

事实上,元钦与宇文泰之间的矛盾极深,先是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十一月,原始宗亲、尚书元烈因不满宇文泰独揽大权,密谋谋杀宇文泰,结果因事情泄露反被宇文泰所杀。次年正月,对元烈之死愤愤不平的元钦,不听临淮王元育、广平王元赞等人的劝谏,再度密谋诛杀宇文泰,结果由于禁军全部掌握在宇文泰手中,事情再度泄露,结果导致元钦被废,并于同年四月被鸩杀。

毫无疑问,元钦与宇文皇后的确非常恩爱,这点从元钦被废杀之后宇文氏随之被杀便可看出。不过,除了夫妻恩爱之外,元钦与宇文泰之间的紧张关系,再加上其实为傀儡的尴尬处境,也是其始终未能纳妃的重要原因,而他们也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对“一夫一妻”帝后。

隋文帝杨坚和独孤伽罗:夫妻恩爱之外的惧内和政治因素

南北朝时期,关陇贵族之间联姻极为频繁,独孤伽罗的父亲独孤信乃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而杨坚则出身弘农杨氏,其父杨忠曾跟随独孤信征战四方,并得到丞相宇文泰的重用,位列十二大将军,受封陈留郡公。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独孤信看中了杨忠嫡长子杨坚,于是十四岁的独孤伽罗,便被嫁给了十七岁的杨坚,两人的婚姻乃是一桩明显的门当户对的贵族亲缘联姻。不过,杨坚与独孤伽罗婚后却极为恩爱,即使后来北周发生严重的政治斗争,独孤家族迅速衰落,杨家也因此惨遭牵连,但始终没能影响两人的感情。

由于鲜卑族有“妇持门户”的习俗,再加上南北朝时期社会急剧动荡,顶级权贵家族对于女子的培养也极为用心,因而独孤伽罗相较于汉人女子来说,不仅性格上更为独立,且具有相当的智慧和胆量,因此在杨坚一生风云诡谲的岁月中,独孤伽罗始终都是他最亲密的爱人、知己、智囊和精神支柱。

当然,独孤伽罗性格上的强硬,也为她带来了妒妇的不利名声,杨坚建立隋朝之后,曾一时兴起临幸了尉迟氏,已经贵为皇后的独孤伽罗得知之后,竟然一气之下将其杀死,逼的杨坚“单骑从苑中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馀里”,最后在左右仆射高熲、杨素的劝解下才返回宫中。

此外,杨坚夺取北周皇位,离不开关陇贵族对其支持,但当杨坚坐上皇位之后,这些势力庞大的贵族,却又成为了皇位的威胁,因此杨坚称帝之后与关陇贵族的关系便开始日趋紧张。而独孤家族虽然相较于鼎盛时期已经有所衰落,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两人的联姻便可以一定程度使得独孤家族站在自己一边。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两人之间的感情,以及独孤伽罗的性格,再加上杨坚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在两人相伴的四十余年中,杨坚始终没有纳妃,直到独孤伽罗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去世之后,杨坚才纳了几位妃嫔。

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夫妻恩爱之外母亲悲惨遭遇的阴影

纵观整个明朝,明孝宗朱佑樘可以说是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之外,最为出色的几位帝王之一,而同时也是历史上真正做到“一夫一妻”的帝王。终其一生,他只娶了一个张皇后,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

张皇后的父亲虽然仅是一个秀才,但张氏却不仅姿色出众,且知书达理、性格开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正因如此,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张氏得以被选为太子妃,并在朱佑樘即位之后,顺理成章的称为皇后。帝后两人婚后生活极为和谐,朱佑樘对张皇后外戚的优待,甚至可以说放纵,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而除了夫妻恩爱之外,朱佑樘不纳妃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其生母的悲惨遭遇了。彼时,明宪宗朱见深极为宠爱万贵妃,而万贵妃又极为善妒,由于其儿子早夭后未能再生育,因此后宫之中只要有女子怀孕,便千方百计的加以迫害,从而确保自己能够独宠后宫。

明孝宗朱佑樘的生母纪氏在偶然被朱见深临幸后,就此怀有了身孕,万贵妃得知之后极为愤怒,当即便命令宫女为其坠胎,结果宫女谎报说纪氏乃是患病,并非怀有身孕。然而,余怒未消的万贵妃还是将其打发到安乐堂(安置无权势、重病垂危太监之所)去居住,这才得以偷偷生下皇子朱佑樘。

万贵妃得知纪氏生子后,又命门监张敏溺死其子,由于此时朱见深还未有一个皇子,张敏不忍让皇帝断后,于是便将襁褓中的朱佑樘偷偷藏了起来,暗中抚养。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张敏才偷偷将此事告知了明宪宗,此时的朱佑樘已经六岁了,而纪氏则在父子相认后不久,突然暴薨而亡,张敏随之吞金而亡。明宪宗担心幼子被害,只得将其交由母亲周太后抚养。

或许正是由于母亲纪氏的悲惨遭遇,在朱佑樘幼小心中留下了太大的阴影,再加上皇后张氏又与其心意相通,夫妻极为恩爱,因此朱佑樘便放弃了纳妃的想法,甚至没有临幸过皇后之外的任何女子,对于一位在位长达十八年的皇帝来说,这显然是极为难得的。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7)
广东男篮靠什么从22分惨败到16分大胜?
上一篇 2024年05月04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5月04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