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之妻女掠夺系统(一当兵就要当一辈子吗)

1. 都市之妻女掠夺系统,一当兵就要当一辈子吗?

一个国家的兵力可以体现出国家的经济繁荣,那么古时候是怎样参军的呢?最早的征兵记载是在周朝,西周时,当兵时有特权的,只要国家有号召,民众们就会很积极的参加到征兵活的中去,因为不是没个人都有被选上当兵的机会,一个家里也只能有一个正式的士兵。所以当时可以选上的士兵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明朝的卫所制和元朝的军户制大体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袭的。

唐前期主要实行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府兵从 军府州21~60岁的成丁中征发,3年或6年选点一次。

八旗制度下,平时耕猎,战时出征,旗人世代为兵,父死子替,兄死弟代,直到全部战死。

宋朝主要实行募兵 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 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 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

古代一当兵就要当一辈子吗?

汉朝时,实行的是全民皆兵,只要20岁以上的就要去官府登记,直到56才可以免除兵役,

当然每个朝代的当兵日期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当时的国家的情况和战争情况来定。

【十五从军征】写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就是说20参军,到很老了才能回到家乡,家乡里的亲人都不一定在世了。

都市之妻女掠夺系统(一当兵就要当一辈子吗)

2. 吴三桂为何不投靠大顺政权?

吴三桂投顺转清的五大原因:

一、道闻抄家

三桂听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如果不降父亲必死,在投降路上,误信从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顺军抄没。父亲被杀了。

二、爱妾霸占

爆发点:听闻自己最宠爱的小妾。绝世美人陈圆圆被李自成帐下大将霸占了,极其愤怒。从而调转兵马回到了山海关。这才有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放清军入关”的典故流传。

三、深谋远虑

李自成的成功具有侥幸性,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崇祯皇帝把大部分兵力都放到了山海关地区防止清军入侵。留在国内处理叛乱的军队并不多。李自成能够攻占北京,也是钻空子,京城守备薄弱成得以成功。精通兵事的吴三桂很清楚这一点,李自成不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四、知己知彼

吴三桂冷山海关中兵,一直与清军作战,抵御清兵入关。深知清军八旗骑兵的威力,比自己手下的关宁铁骑还要强悍。 皇太极极懂兵法,文治武功,统一中原是迟早的事。

五、至亲游说

此时已经也很多明朝大将投降了满清。如李永芳、祖大寿、孔有德等。最重要的是洪承畴,他是吴三桂的舅舅。是在和清军作战时被俘,一开始并不愿降清,最后在孝庄太后的劝说下,选择投降。降清后,他立即对旧主明朝发动了进攻,还极力劝说外甥吴三桂降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

3. 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北方民众的口碑依旧很好?

在主流文化中,安禄山、史思明,可谓是包藏祸心、残暴不仁的历史罪人。

不过,在河北地区,很长时间内,安禄山、史思明却是被崇拜的对象。

康熙年间,朝鲜使者惊奇地发现:就在蓟州,天子脚下,居然有安禄山祠,且香火不错。

这位使者十分不解:或许,这是当年河朔藩镇为安禄山立的庙吧。可是,这都过去1000年了呀!而且,自明成祖迁都北京以来,这里已经是京畿重地了,“终不毁去者,又何耶?”怎么还不摧毁呢?

安禄山这样的人,本应是被万众唾弃的对象,为何在这里却被人“以祈冥佑”呢?

河朔藩镇之旗

安史之乱打到最后,大唐终究无力彻底到会安史老巢。

于是,大唐采纳仆固怀恩“裂河北以分大镇以授之”的政策,让安史叛军的几个将领统治河朔地区。

此后,大唐中央与河朔藩镇,时打时和,绵延150年。

所以,一方面,河朔藩镇奉大唐为正朔,不挑战其底线,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时刻准备抗拒朝廷。

这一情况下,河朔藩镇当然要时刻做好抗拒朝廷的舆论准备。

而能够成为这种文化旗帜的,自然就是安禄山、史思明了。

比如:田承嗣准备抗拒朝廷时,就为安史父子建祠,以为“四圣”。

自己称帝,是与大唐彻底决裂,以后毫无回旋余地,这个他是不敢做的,但是,搬出安史来,既能凝聚河朔反抗力量,又有周旋弹性。

所以,河朔藩镇时期,安禄山、史思明,就是藩镇对抗朝廷的舆论旗帜。

然而,假如安禄山、史思明的口碑不佳,他又如何能成为这样的舆论旗帜呢?

“胡化”之旗

安禄山、史思明,在当时大唐官方观点中,是十恶不赦之徒。

然而,在河朔地区,却并非如此。

河朔地区,在当时是边疆地区,为多民族聚集地区。一直以来,胡人习俗就很重。

到唐代,由于大唐“视之如一家”的开放民族政策,不断有少数民族大规模迁徙至此,河朔地区渐“胡化”。

而且,无论是安禄山、史思明,还是后来河朔节度使,多为奚、契丹、回纥等族人士,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进程。

到后来,杜牧曾表示:对河朔地区,“人望之若回鹘、吐蕃”,其社会文化与中原已显著不同。

这一情况下,河朔地区,人民尚武,不尚文教,其价值判断与儒家为主的主流思想已经不同了。

所以,儒家主流思想对安禄山、史思明的评判,并不为河朔地区所接受。

对于安禄山、史思明,河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安禄山之独特地位

安禄山在准备造反和实施造反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使其树立了独特的地位。

1、安禄山在河朔一些胡人中的宗教地位。

安禄山自称为“光明之神”的化身,并亲自主持粟特部族中群胡的袄教祭祀活动,使自己成为宗教领袖,并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团结广大胡族民众。

2、安禄山在幽州等地人士心中的实际形象。

史书对安禄山发迹的描述,侧重于其狡诈。

然而,从后来河北地区节度使的情况看,能够久任的节度使往往是能够得人心的。

后来,河朔地区的节度使,往往是“河北节度使皆亲冒寒暑,与士卒均劳役”,而一些残暴不仁或高高在上者,基本都很快被内部推翻。

同时,后来的河北节度使,多能“赋均而轻”,能够减少人民负担,以争取人心。

其实,客观来说,唐朝后期,能够带着队伍跟大唐干的,大多是能够得到当地人心者。

比如,“李朔雪夜下蔡州”所擒的吴元济,就很得淮西人心。直到北宋时,淮西还有人祭祀吴元济。(只是欧阳修觉得实在说不过去,上书毁掉了)。

从大唐的角度看,这些自然是笼络人心,但从当地的情况看,得人心就是得人心···

安禄山、史思明在河北经营如此之久,应当是施行惠政,得到支持的。

何况,安禄山在造反期间的一项举措,使幽州等待“暴富”。

3、安禄山对幽州等地的“暴富”。

安禄山起兵后,很快就夺取了洛阳、长安等地。

然而,范阳,始终是其老巢。

因此,安禄山将所掠夺的财富,悉数运往范阳。

安禄山的这一举措,被李泌认为是“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但另一方面,也确实使得以范阳为中心的幽州等地富庶了起来。

这是掠夺而来的财富,但从河朔局部角度来说,这对当地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当作用。

因此,当地一些人对安禄山崇拜,也就自然而然了。

流传千年

唐朝后期,抗拒朝廷的藩镇,虽然为主流文化所不容,但多在当地施行惠政,收买人心。

因此,如前面提到的吴元济,一些抗拒中央的藩镇仍然得到当地人的祭祀。

不过,似乎只有对安禄山、史思明的祭祀延续千年之久。

这是因为:河朔等地后来命运的独特性。

唐朝灭亡后,河朔为沙陀人所得,此后,有被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

此后,幽州等地先后为辽、金、元所统治。

虽然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也习中原儒家,但是,其并没有两宋那么讲究,而且,官方对被视为“羯胡”的安史并无太多反感。

所以,他们自然不必像大宋拆除吴元济庙一样,非要整肃了。

如此,已过数百年。

到明代后,此事已经没有丝毫政治意义,只是幽州地区一部分人的风俗,也不必强行禁止了。

如今,在渔阳桥,仍有安禄山庙。

只是,这个庙,已经成为河北省“燕行”文化节点之一,是一个纯粹的历史文化现象,并没有太多其他意义了。

安史也好,其他抗拒朝廷的节度使也罢,他们为主流史家所斥为禽兽不如之人。

但是,客观来说,这些“反贼”大多对当地的建设起到过作用,不然又如何拉拢人一起抗拒朝廷呢?

所以,他们在当地拥有不错的口碑,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即便如此,安史之乱,破坏性极大,被认为是大唐王朝,乃至中国古代历史的转折点。

就此而言,一部分地方曾出现过的对安禄山的崇拜,并不能改变安史等人是历史罪人的定位。

4.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

我们在看历史剧之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剧情,虽然周边尽是敌军的虎贲之士,环顾皆为森森的刀枪剑戟,却依然有人能够面不色改地站在敌军主帅帐内,跟对方一帮披甲持锐的将士们侃侃而谈,互喷互怼。

这人倒不是心大、胆儿肥,而是人家的职业比较特殊——使者。

在古代,即便对方主帅再痛恨眼前之人,大多人却不愿下令砍了对方。因为在军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这就等于是给交战中的使者,戴上了一块金灿灿的免死金牌。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给力的潜规则呢?历史里面,有没有不守规矩的伙计打破这个规则,不讲武德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先看看,古时候,不怕死的使者是怎么练成的?

不斩来使的原因

人类的历史发展,伴随着无尽的战争和纠纷,而史官对于战争的记载,往往是不遗余力。

在历史记载当中,“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最初的版本,发生在楚、齐、宋这三个国家之间,当年,这三个国家搅入了一场斩杀来使的恶性事件当中。

公元前596年,楚庄王(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那位)派使者申舟出使齐国,当时楚国正处于上升期,加上春秋时期的大国都喜欢讲究个霸气。

因此楚庄王在使者临行前交待,你去齐国的时候,不要向宋国借道。

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

领导的这个交待,直接让申舟崩溃了,老大,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咱们跟宋国本来就不对付,去齐国还必须经过宋国,你让我悄无声息地溜过去,不打招呼 ,那人家发现了的话,不砍了我呀!

楚庄王倒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拍了拍胸脯,然后告诉申舟,你放心去,没事,真出事儿了,我带一票小弟,给你报仇,这不就成了。

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

申舟当年,绝对是怀着必死之心去的,在将儿子申犀托孤给楚庄王之后,申舟就踏上了去齐国的不归路。

跟他之前预想的一样,到了宋国地界之后,果然就出事了。

我的地盘我做主,宋国这边得知了申舟等人到来的消息,觉得楚国出使他国,这没什么,但路过自家门口进来不打招呼,这是对自己极大的羞辱。

你不给我面子,我就砍了你。就这样,在宋国大夫华元的极力鼓动之下,宋昭公派人灭了这支使团。

被打脸了的楚庄王得到申舟挂了的消息之后,愤怒至极,申舟是使者,杀申舟就等于对楚国宣战,于是,楚庄王立即发兵讨伐宋国。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左传·宣公十四年》

宋国被楚国围困了九个月,不久就扛不住了,于是便派人出城去向晋国求救,晋国呢也不敢得罪楚国,便派出了一位使者——解扬,去给宋国加油打气。

解扬在途经郑国之时,被抓到送到了楚庄王跟前,楚庄王告诉他,告诉宋国,晋国不会发兵,赶紧投降吧。

解扬答应了之后,却在城下忽悠宋国,同志们,再坚持下,晋国救兵马上就来了!

虽然楚庄王痛恨解扬不守信用,但最后还是放了这位使者回晋国去了,而打了针晋国鸡血的宋国,在激情退却之后,也不得不服软。

宋国派遣华元作为使臣前去楚军大营,这用意就很明显了,就是这个家伙让我杀你家使者的,我如今给你送过来,要杀要剐,你看着办吧。

但华元本人却没有申舟那样赴死的觉悟,他趁夜潜入楚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两人在子反的卧榻之上,最终达成了楚军退后30里地的停战协议。

最终,楚庄王同意停战后退30里,但代价是华元入楚国为质,作为两国的和平保障。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便是来源于此处,而形成这样一种规则的背后,主要还是春秋时期的“礼”制风行,不过背后更是利益的各取所需。

毕竟古时候,没有电话、电报、大喇叭,想要传递点儿意思,总得要人去传达吧。如果使者每次去了,都有被杀的可能,这职业变成了一次性用品,那谁还敢当使者,双方沟通也就很难再持续下去了。

因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个潜规则,说到底,还是因为使者的实用性是大家历来公认的,因此,杀掉使者坏规矩的事儿,一般大将们都不愿干。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斩杀使者的例子也不少

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统领军队的将军,有几个是真怕事儿的。在历史上,杀使者,不讲武德的事件,自然也有不少,历史当中,要数蒙古的使者危险系数最高了。

花剌子模:

公元1217年,一支蒙古商队在去往花剌子模国的途中,被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的侄子给劫杀了,对方给出的理由是,这帮人是奸细。

当时的蒙古人,可不是辽、金时代那样,任人欺负的了,人家后面有位大哥——成吉思汗,他的脾气可不是一般的暴烈。

成吉思汗自认为自己闯下来的名号,足以够压垮对方的尊严,于是便很嚣张地派出了三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国兴师问罪。

这三名使者代表着成吉思汗的愤怒,因此在花剌子模王的朝堂之上大声斥责对方,要求花剌子模王为此事负责。

结果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给出的方案是,下令砍掉这三名使者的脑袋,将两位副使剃掉胡须,羞辱一番之后,放了回去。

花剌子模王这是在玩火呀,成吉思汗得知消息之后,很生气,后果自然也是很严重的。

公元1221年,蒙古人的铁骑踏破花剌子模国的首都——玉龙杰赤,随后对玉龙杰赤进行了残忍的屠城,这座有着两百万人左右的大城市,顿时灰飞烟灭,只留下了10万匠人、妇孺儿童,和5万青壮士兵被征调从军。

高丽:

公元1225年,跟蒙古关系一直不错的高丽国,两者的友谊小船突然翻了,高丽国趁着蒙古打西夏之时,悄悄地将蒙古使者悉数斩杀。

随后成吉思汗攻打高丽,高丽认栽,然而,等蒙古军撤退之后,又斩杀了蒙古留下监督的72名使者。

随后,两者便再次开始不死不休地纠缠,一直到后来高丽国搬到江华岛上,扛不住,最终投降服软。

日本:

从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八年,元朝曾先后六次出访日本,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觉得蒙古如何强大,而且刚开始,蒙古使者的态度还算低调,日本看对方大老远漂洋过海来看自己,也没为难蒙古使者。

然而,后来南宋被灭之后,忽必烈便有些飘了,因此派去日本方面的使团态度,也开始强硬并趾高气昂起来。

结果当时北条时宗就上火了,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一怒之下便把来送国书的元朝使团三十多个人全杀了,只留了四个高丽水手回去报信。

后来,元朝渡海征伐日本数次,最终失败而归,不了了之。

结语

总的来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两国交兵之时,杀不杀对面派来的使者,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和态度,以及在战争背后的需求,如果不想继续打下去,那肯定会彬彬有礼,大谈武德,不斩来使;

但如果双方的矛盾极大,属于你死我活之时,谁又会理会那么多规则呢?敌人都送到门口了,还不剁之!

5. 曹丕为何在曹操死后抢他的小妾?

曹丕病重,他的母亲来探望,临走前说了一句:“狗和老鼠都不吃你剩下的东西!”卞太后为何对曹丕如此失望?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一幕,曹丕竟然将曹操留下来的美人都留在自己身边!

狗鼠不食汝余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除了继承他的王位之外,还顺带继承了他的后宫众多美人,也正因为如此,在后宫操劳过度的曹丕很快就得了病。

转眼间,曹丕病重,已经到了大病不起的程度,曹丕的老母亲卞太后都亲自来探望他。

卞太后一入曹丕寝宫,就发现眼前的几个女人好眼熟,仔细一看,这不正是以前曹操宫中的女人吗?

卞太后就问宫女:“你们是什么时候来的?”

宫女回道:“先帝入土为安之后,陛下就让我们来伺候陛下了!”

太后看到这一幕,心中愤愤不已,都不继续往前走,看病重的曹丕了,说了一句“狗和老鼠都不吃你剩下的东西,真是该死了!”就这样离开了曹丕寝宫。

几个月后,曹丕驾崩,太后想到曹丕之前的所作所为,依旧耿耿于怀,至死都没再看他一眼。

《世说新语·贤媛》

这个故事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也是传闻中“曹丕在曹操死后抢他小妾”的来源。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世说新语·贤媛》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编撰的一本小说,里面主要记载东汉到南朝宋之间的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既然是小说,而非史书,说明它的真实性存疑,虽然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名人,但是这些故事很多都经不起推敲。

就比如个故事,暂且不讨论曹丕霸占曹操小妾的真实性,就说“狗鼠不食汝余”这句话就不应该出自卞太后之口。

毕竟,在《世说新语·贤媛》中,对卞太后的评价是“性节俭,不尚华丽,有母仪德行”,而正史中对卞太后的评价也与之差不多,是一位母仪天下的贤良女子,怎么也不会对自己儿子、当朝皇帝说出这样的话,更不可能因此在他临死前都不见一面。

小学语文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想了解一篇文章,首先得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环境。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是刘宋宗室出身,作为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裕在世之时对其恩遇有加,封为临川王。

宋文帝刘义隆继位之后,因为有少帝被弑的先例,为了不重蹈覆辙,宋文帝开始诛杀拥立功臣,并严格控制宗室成员。

作为宗室之一的刘义庆正是在这个时候,为了躲避政治漩涡,召集了一群文学之士,编写了一部清谈之书,即为《世说新语》。

而刘义庆本人又崇尚所谓的“魏晋风骨”,也就是当时所谓的“玄学”,喜好清谈,因此故事中很多内容也是以清谈、玄学为主。

但是,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古人写书,虽然会对历史人物进行一定的修饰,却很少有那种改编的体无完肤的情况。

就如现代某些游戏一样,游戏人物与历史人物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在古代,哪怕是编撰的故事,大体而言,也是符合历史人物形象的,就比如曹操与曹丕抢甄氏的故事,正是因为有曹丕纳甄氏的历史事实,再加上曹操与曹丕都有抢他人妻妾的先例,才有了这篇《世说新语· 惑溺》。

曹操、曹丕、曹叡的一脉相承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后世之人给曹操取了一个“人妻曹”的雅号,不得不承认,这个雅号之所以能广为人知,是因为曹操的一些行为确实很符合这个外号的。

曹操雄才伟略,堪称三国时期第一枭雄,他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大概也就是抢了多少人的妻子,其中最有名的就有张绣的婶婶、秦宜禄的妻子、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

也正因为如此,杜牧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才那么令人深信不疑,觉得曹操就是抱着将大小乔一网打尽的目的去发动赤壁之战的。

作为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喜好女色的本性是无人反对的。

《三国志》中记载,曹芳登基之后,光魏明帝曹叡留下的嫔妃中“才人”这一个品级的就至少有64人,而《魏略》中又说,“自贵人以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各有千数”,总计后宫有数万人。

常言道,“后宫佳丽三千”,那可这是小觑了这些古代的皇帝,曹叡的后宫数万人,可见其对女色的喜好程度一点不逊于其祖。

而作为二人中间的曹丕,自然也不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父亲和儿子都是如此,曹丕也可见一斑。

所以,对于曹丕来说,将曹操留下的宫女纳为己用,并非不可能的事。相反,以他的性格,以及当时社会情况来看,这应该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曹丕为何会将曹操的小妾收为己用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要搞明白,这个“小妾”到底指的是什么?

一般而言,小妾指的是,封建社会中,“一夫一妻多妾”中除了正妻以外的其他妻子,只要不是正妻,都可以称为小妾。

而对于皇帝来说,这个范围可就更广了,基本上在皇宫的女人,都可以算得上是“小妾”,毕竟皇帝都对他们拥有绝对主权,可以随意“临幸”。

而这些女人,当然也并不是平等的,从东汉开始,后宫之中除了皇后,嫔妃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大体上跟东汉差不多,而曹魏因为有一个不一样的魏太祖,所以风气与其他两国也不同,魏国后宫因为人数众多,共有12个等级。

但是在曹操时期,因为还没有称帝,后宫中有名分的并没有这么多,也就只有夫人、昭仪、姬,这三个称呼,其他的都只能算是宫女。

而曹丕能占有的大概就是这些宫女,毕竟能有品级的,大多都是给曹操生了儿女的,曹丕如果占有了这些兄弟姐妹的母亲,那就吃相太过难堪,会为世人所不容。

相反,既然没有给曹操留下一儿半女,虽然也是曹操的女人,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被送人,还是被其他人所占有,其实都是没有什么伦理方面的问题的。

毕竟在三国时期,女人本身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从曹操所抢夺的那些女人来看,很多都是有夫之妇,可是随着战败,也只能沦为胜利者的战利品,任其享用。

既然“女人只是一件物品”,作为曹操的继承人,曹丕继承他父亲的遗物,又有什么关系呢?悲哀的是封建时代的女人,造成悲剧的是女性地位低下,哪怕曹丕不这样做,这些女人又能好得到哪儿去?

6. 为何爱抢别人老婆?

首先,三国时代收集人妻或者寡妇的诸侯,并不是只有曹操。魏蜀吴这三家,曹操抢了秦宜禄的老婆杜氏、收了东汉何进的儿媳妇尹氏;刘备搞了死鬼刘瑁的老婆吴氏;孙权搞了死鬼陆尚的老婆徐氏。

参考差不多同一时代的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女主角刘兰芝跟丈夫离婚之后回家,半个月之内,有头有脸的县令太守都来提亲,请注意,县令太守家的公子可都是没结婚的青头仔,照样对刘兰芝趋之若鹜。可以看出,在三国时代,人妻和黄花大闺女之间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大的区别。

另外,导致人妻很抢手的一个大环境,就是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在战乱年代,成年男子大量死亡或者逃亡,寡妇就成堆了。而在乱世里,无论黄花大闺女和人妻,都属于女人,是女人就能够生孩子,增加人口,人口是三国时代影响战略平衡的重要因素,而且女人可以跟财宝一样,作为奖赏道具提高下属的忠诚度,这在战乱时期,属于很有价值的物资,就跟兵器甲胄粮饷一样。这是女性在三国时代极其悲惨的一幕。

根据历史纪录,曹操手下是把寡妇当成物资来给手下士兵分配的,刚开始还只是寡居的寡妇集中起来分配给士兵,等到后来因为兵士太多,寡妇不够分的,就强行把已经再嫁的寡妇一并抓回来重新分配。

这还是曹魏控制区域内,属于和平居民的寡妇,都能直接被人抓起来给强制分配了。如果是敌人的老婆,一旦被抓,基本就等同于战利品,当场就会被私分了。在三国时代,大家都觉得,抢敌人的女人,是非常正常合理的,这甚至是大家玩命上战场的动机之一。曹操抢秦宜禄的老婆杜氏,就是这样的流程:这边吕布军盘踞的城市还没攻占呢,敌将秦宜禄也还没逮住呢,曹操军内部就开始研究秦宜禄的老婆杜氏如果抢来之后归谁了。张飞抢夏侯渊的侄女儿也是同一个套路,当时夏侯氏是十三岁的闺女啊,就被正在跟曹操对着干打游击的敌将张飞给抢了,张飞抢回来就给糟蹋了,糟蹋之前张飞还美其名曰这是良家女子,也就是品质上乘。

说完了当时人妻地位的社会背景,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曹操喜欢人妻的个人因素。

首先,曹操非常好色。他抢来的人妻,都是比较好看的。即便是没抢来的(比如甄宓)和抢了一半的(比如张绣的婶子),也都是很漂亮的。战乱嘛,让美丽也成为可以重新分配的资产了。女子们的美色在三国时代开始得到了一个重新发现的机遇,虽然是通过这样惨烈的方式。曹操军的谋主荀彧,他的儿子荀粲就说,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

而且,曹操还有抢劫他人妻女的前科,也就是有可能在性占有欲和作案心理方面动力比较强劲。曹操年轻时跟袁绍斗鸡走狗,拿着刀子大闹人家洞房现场,抢了人家的新媳妇,这种行为既有街头黑社会流氓恶少的基因,也有劫夺人妻的COSPLAY恶趣味。大致跟后来曹操带兵强上张绣的寡妇婶子,基本属于一个套路,只不过张绣也是军阀也是有马仔的,曹操敢搞他婶子,他就敢搞曹操,最后曹操的猛将典韦和儿子曹昂全被张绣给搞死了。

另外,曹操家被当时人嘲笑是太监之后,家风也没有世家门阀的各种规矩,所以家风也是比较开放的,也就是比较open。曹操自己的皇后卞氏是出身倡家给人唱小曲的,曹操儿子曹丕一跟人开爬梯,一旦开HIGH了,就喜欢把自己媳妇牵出来给大家观看,这都是曹家正宗家风。人家老曹也不在乎汉代开始推广的贞节那一套。操哥活着的时候就有两次动员自己的夫人们自由改嫁,可见他也是自己玩爽了之后其他无所谓。

最后还要考虑到,乱世对人性欲望的畸形放大。按照曹操自己的说法就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乱世之中,再牛的军阀也还是亡命之徒,看到美女抢到手再说,我不抢也要被别人抢,最惨的还可能是我和美女都会被别人抢。这时候哪里顾得上是人妻还是处女,抢到了就先来一发,说什么三年起步?操哥能不能活满三年还是问题呢。

7. 古代的巫蛊有哪些恐怖历史?

汉武帝晚年宠信奸臣江充,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史称巫蛊案。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被人诬陷,说他和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在驰道上埋偶人,以巫蛊邪术诅咒皇帝。

汉武帝盛怒之下,将公孙贺父子,诸邑公主,包括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全部诛杀。

江充与太子刘据素有怨恨,乘机陷害太子,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被迫自杀,上万人死于非命。

汉武帝后来知道太子被冤枉致死,除了夷灭江充三族,只能建造“望思台”,表达自己的无限悔意。明朝即将建立的时候,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朱文正是朱元璋兄长朱兴隆的儿子,追随叔父起兵,可谓战功卓著,但“性格乖张,心胸狭窄”,是个鼠肚鸡肠之辈。

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屡立战功,却“暂未封赏”,发怒而“遂失常度,任部将掠夺其下妻女”。按察使李饮冰认为朱文正怀有异心,于是向朱元璋上奏弹劾他。

朱元璋派使者责骂侄子,朱文正心生忧惧。朱元璋乘船到南昌城下,急召朱文正,朱文正硬着头皮出迎。

朱元璋对侄子连连发问:“汝何为者?汝何为者?”——你想咋地?你想咋地?

马皇后连忙为朱文正辩解:“儿特性刚耳,无他也。”朱元璋当即免除了朱文正的官职,废为庶人,安置在桐城。

朱文正心怀不满,就以朱笔写下四叔的生辰八字,“钉地压之”,以魇压邪术诅咒朱元璋不得好死。

朱文正属于被监视的对象,他的行为自然逃不过四叔朱元璋的“法眼”,很快被人举报,朱元璋暴怒,将侄子杖毙。

正史称朱文正私通张士诚,被叔叔免官,后来郁郁而终。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巡幸出生地凤阳,把龙兴之地升格为中都,兴师动众,扩建凤阳城。

开工不到两周时间,朱元璋突然宣布停工,返回了南京,是什么原因令他改变主意呢?

《明史》记载:“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帝将尽杀之。”

——扩建凤阳城的时候,朱元璋坐在大殿上,隐约听到殿脊上传来奇怪的声音,仿佛有人手持兵器打斗。

太师李善长对皇帝说,这是工匠施了“厌镇法”,朱元璋非常气愤,于是下令将参与修建大殿的所有工匠统统斩杀。

大臣薛祥认为不可,他觉得工匠都是三班倒,另外还有生病请假的,当时肯定有不在工地的工匠,不能滥杀无辜。

薛祥的劝谏,使得上千工匠躲过了这场血腥的屠戮,所谓的野史《纪事录》则称:建造凤阳城的工匠“悉收戮之”,受株连者不计其数。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39)
适合晚上看的小说言情推荐(为什么有些女生
上一篇 2023年12月01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3年12月01日

相关推荐

  • 总裁大人(有一部小说男主比女主大20几岁)

    简介:为了求得一份工作,她主动送上门,从此她与这个神一样的男人就总是缘分不断!她长着会说话的大眼睛,虽然她没觉得自己的眼睛会说话。肌肤如婴儿般细嫩,目前为止她还没见过婴儿肌肤什么样。身材如魔鬼一样,魔鬼的身材到底啥样她就更不知道了。但大家都是...

    2023年11月29日
  • 隐婚吧(重生之国民影后隐婚吧女主身份)

    郭德纲这么评价周群也是情有可原,因为郭德纲跟董卿没有合作过,而周群当时在安徽台就是一姐,跟李彬并驾齐驱。...

    2023年11月29日
  • 逆梦(山海旅人神坛怎么走)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进入圣坛一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刚进入圣坛的倒计时,第二阶段是石碑逐个亮起,主角的行动开始回溯之前的一阶段。明心说按石碑亮起的顺序反走,石碑亮起顺序是1,4,2,3,那我们走的顺序就应该是3,2,4,1。在我们一进入圣坛...

    2023年11月30日
  • 护花高手在都市(护花高手在都市女主角有哪些)

    女主角:月清雅(神仙姐姐),乔小乔(天才少女),冷冰冰(女警),叶梦莹(神医集团),孙馨馨(卖花的那个),安可可(大明星),魅儿(天组),宋玉媚(古装的那个,不知道什么企图),...

    2023年12月01日
  • 最强推倒系统(王者荣耀s18甄姬成大热门)

    甄姬在S18赛季的上场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出了幽恒皮肤之后更是如此。甄姬的独白中其实就暗示自己很厉害:"髣髴兮若轻云之闭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你,会选择阿福吗?"这句话直接表明,如果你选择她,就能够带你carry全场。对于新手玩家来说,甄姬很...

    2023年12月01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