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争雄(有哪些让你感觉充满豪气)

1. 江山争雄,有哪些让你感觉充满豪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毛泽东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毛泽东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白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刘禹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江山争雄(有哪些让你感觉充满豪气)

2. 浙江出了哪些名人?

浙江的名人,古今数不胜数,文武全有,那可就太多了!

从古代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富春孙氏。东汉末,孙坚、小霸王孙策,东吴孙权雄据一方,三分天下,这是王霸之气爆棚的人物。

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有多猛?

孙坚十七岁时,随父行船经商,在钱塘江边遇海贼聚集,江中船舶皆停避,众人惊恐而不敢行。

孙坚大怒,不顾其父阻止,提刀上岸击贼。将近时,先故作疑兵之计,以手左右麾指,然后举刃直前。群贼以为官兵大队前来,于是顿作鸟兽散。

以一人惊退数百海贼,这江东猛虎名号,智勇双全,决不是虚的。

孙氏故里,在今浙江杭州市富阳龙门古镇。古镇很有特点,值得一游。

一部《三国志》,使得江东孙氏之名,冠盖古今。那么由于带出来三国时代的浙江名将,那就太多了。

举一例子。孙权攻合肥不克,撤军途中在逍遥津受到张辽尾随突袭,吴军措手不及而大溃,将士乱走。

孙权陷于危险之中。关键时刻,东吴将军凌统率三百卫士列阵,死战不退,以三百人全体战死,而掩护孙权脱险。

这个凌统,就是浙江余杭人。

图为小霸王孙策激斗太史慈,这是正史中罕见的、有记载的一次大将单挑。

近代的,那肯定要数奉化溪口的那位了。老蒋者,当世枭雄也。只是其人权谋过重,大义有亏,反动而失了民心,最终还是败到了那个岛上。

老蒋任人唯亲,民国时浙江籍的黄埔门生,似乎多如牛毛。大名鼎鼎的戴笠与毛人凤,浙江江山人。

陈立夫、陈果夫兄弟二人是浙江湖州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其中有二家倒是浙江的。

至于其余的,就不一一说了,以上这些,算是有名的吧?

(老照片,戴笠与蒋介石合影)

越王勾践也是浙江人。

十年生聚,卧薪尝胆。勾践这个人,那是有“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志的真狠人!

那么由吴越春秋牵出四大美女之首。

西施,浙江诸暨五泄人。今日五泄有一“西施故里”,风景不错。山好、水好,故而能出美人,古人所言非虚也。

五代十国时,临安人钱镠割据浙江,建立吴越国,浙江人称之为钱王。

每逢八月十八,钱江大潮为世界奇观、天下闻名。知道的人不少吧?

而古代时,钱塘江边的石堤未修,每逢大潮暴涨时,不知要吞噬多少生命。

就是在这位钱王的主政下,沿钱江修筑了石堤,挡住了潮水,把祸害逐渐变成了一道风景。

钱镠这个人,身为五代军阀,却是难得的、肯在民生水利上下工夫的君王。

其人修筑钱塘江石塘,又置都水营使官职,专责主水利农田,治河筑堤,并沿太湖大造圩田。五代中国战乱,浙江在钱镠治下,民多丰衣足食,恰如一方净土。

这钱王,是有功的。

今浙江嘉兴市海宁市区内,有两座小山,名曰:东山、西山。民间传说,这就是钱王的两只草鞋化为山的。

五代吴越国,全盛时拥13州府彊界,约为现浙江、上海全境、江苏省东南部、和福建省东北一带。

吴越国历三代五王,立国七十二年。

直至公元978年,北宋扫天下,吴越“纳土归宋”和平统一,这又避免了一场大战。

除君王将相外,浙江名人,当然绕不开近代三位著名的文化人,鲁迅、茅盾,还有著名画家丰子恺。

(1)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如今正值五月野炊季,江南蚕豆又熟。

茶馆靠窗位置,选一张桌子坐下。一壶老酒,一盘蚕豆,几块五香豆腐干,然后啜几口,天南海北、家长里短的说上半天。

鲁迅先生的笔下之景,正是浙江农村老人们每日集市早茶习俗的真实写照,这风景,天天在上演。

(2)茅盾为浙江桐乡市乌镇人。

若能荣获茅盾文学奖,于中国文化人来说,比那什么一味迎外而获一个外国奖更有意义。

茅盾故居至今仍完整保存于乌镇。

乌镇这名气,大了!这是中国修复保存的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亭台水榭、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黑瓦、青石板街道、乌蓬船,风情万种,令游人流连忘返。

(3)丰子恺也是浙江人,在桐乡市石门镇。

石门为春秋吴、越二国彊界,吴越在此垒石为门,故称石门。

而古镇又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拐弯处,所以唐宋后,又称石湾。

丰子恺的漫的漫画,也不须多作介绍了吧。

这是笔者手绘,临子恺先生作品一幅,以示敬意。

俗话说,有文武双全。除了文化人,再说几个浙江的侠客,还是女侠。

先说两个传奇,越女剑与吕四娘。

(1)越女剑。

春秋吴越争雄,吴钩锋利,而越人善冶剑。

龙泉宝剑之名,都听说过吧。

而且越人不仅剑铸造得好,击剑之术,更是无双,否则三千越甲,岂敢生出吞吴之志?

而越国有奇女子,击剑之术出神入化,曾受越王所聘教授军中击剑之技。金庸先生还为此写了部小说《越女剑》。

对了,新派武侠文艺祖师爷金庸先生,也是浙江海宁人。

(2)吕四娘。

明末大文豪吕留良之女,今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晚村人。

十年学剑不曾用,一朝出匣惊鬼神。

乘着骊龙梦未醒,削尽尘烟吐不平。

此诗说得,就是吕四娘为报破家灭门之仇,刺杀雍正的故事,读之岂不令人顿生荡气回肠之感!

中国人是有仇必报的,敢报仇的英雄,才是为民间所认同的真英雄。

如果说前俩人是传奇,那么下一位是真实的女侠了。那就是清末的鉴湖女侠秋谨。

秋瑾,浙江绍兴人,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父为湖南郴州府知州。其人好文史,能诗词,又善于骑马击刺。

清末民不聊生,而秋谨身为州郡级高官子弟,过得本是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

然而人们最为崇敬的,就是她为了推翻旧世界,可以舍弃富贵,慷慨赴死,这是真正的侠义!

清末时,侠义英雄传奇遍地,真正的大侠,唯有谭嗣同与秋谨,二人同为官宦世家,本就活在富贵之中,却能为了追求而舍掉富贵。

在临危之际,又皆是明明能逃,却偏偏不逃,舍身取义,誓用自己之血去唤醒世人,数千年来能做到这一步的,也是寥寥无几的。

(图来自网络)

3. 太原的李渊迟迟不起兵?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古往今来,历史上无数朝代的更替已经向我们证明,这三者是起大事的必备条件和必要基础,而三者满足便可以在乱世之中争雄一番。不过最终能否问鼎天下,不仅要看个人实力,更要看上天的眷顾。

作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用了2年的准备时间方才扛起反隋的大旗。而李渊的造反,并不是什么贫苦出身被逼无奈的结果,而是“素怀大志”下思想不安分的转变的结果,当然这对于权贵阶层出生的李渊来说,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并没成为其太多的困扰。

这是因为李渊的祖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西凉被灭国后,李家并没有家破人亡,反而成为了北魏王朝的臣子。不过这段时间,李家并没有什么擎天重臣出现,直到李渊的爷爷李虎的崛起。李虎因拥立辅佐之功,官至西魏的左仆射、太尉,并加封武官最高衔“柱国”。而李虎的八个儿子皆位列朝堂,治御一方,李家由此开始兴旺。

之后北周建立,已经贵为世阀大家的李氏家族依然权势在手,并且李虎还被追谥为了唐国公,唐朝的国号便是源自于此。后来李虎的第三子李昞,也就是李渊的父亲,袭封唐国公,管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而李昞最重要一个身份便是北周相国也是后来的隋文帝杨坚的连襟,他们都是北周“柱国”独孤信的女婿,凭借这一特殊的身份,使得李家在北周和隋朝依旧兴盛于朝堂。

而数十年间朝代更替的频繁度,加上这些王朝多数都是不谙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政权,使得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以深化,只要实力足够强大,取而代之也无不可,这就是李渊敢于理直气壮造反的底气。

到了李渊这一代,由于其兄长相继早亡,故而在父亲李昞英年早逝后(36岁病逝),年仅7岁的李渊就承袭爵位成为了唐国公。凭借自己母亲是独孤皇后妹妹的这一层的关系,李渊深受姨夫隋文帝的器重,官运稳定上升。

“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这段话出自《旧唐书》的记载,是说当时相面的大师级人物史世良对李渊说,“你骨骼奇异,有帝王之相,将来必定贵为人主,但要珍惜自己的大运,同时别忘了我今天给你说的话。”得到当世大师的断语,李渊心气越发高傲,大有让预言成真的打算。

而这句话,也传到了已经接班的隋炀帝耳中,深为忌讳此事的杨广,不可能无缘无故听信这虚妄之言就将李渊处死,更何况两人还是表兄弟。但防范之心不可无,对李渊官职的安排一度处于放任自流的态度。不过在李渊调任山西平定农民叛乱和突厥入侵后,得到了隋炀帝重新启用,毕竟用人还是亲戚靠谱,况且李渊也还是有本事的。于是到了公元617年,李渊成为了太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大权独揽。而这便是李渊的地利。

李渊之所以能再度被启用,这也是隋炀帝无奈的选择。作为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帝王,隋炀帝在位时过度的榨取了世阀大家和百姓民众的利益,导致自己民不支持、臣也不支持。在世阀渴求利益而蠢蠢欲动的改朝换代之态度下,在民众苦于压迫而不得不反的推翻暴君之态度下,农民起义接连不断、官员图私各怀鬼胎,天下大乱随即爆发!于乱世之中与群雄争利,这比独自面对更有机可乘,这便是李渊的天时。

自李渊成为太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后,早有图谋的他便在不断的招降纳叛,扩充自己的实力。而他的二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唐太宗李世民,更是不断结交各方势力,筹谋计划起义之事。并且李渊身边的重要手下都尽皆希望其早日起兵,这些人多是能力出众之辈,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裴寂等,他们早就为日后的起义大事招募好兵源。这便是李渊的人和。

这天时地利人和都已经具备,在思想上也没受制于纲常的束缚,李渊之所以准备了2年都不敢贸然起兵造反,这是因为对于隋朝多少还有些感情的他,认为造反将是一条不归路,要么掌权天下,要么死于非命,没有回头之路。而如果不反,无论谁成为新的天子,凭借李家的底蕴,依然可以封侯拜相,享受富贵,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李渊缺少的只是一个破而后立的时机。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在治下的武将刘武周自立为天子造反后,李渊受到了隋炀帝派去监视他的副职王威、高君雅的威胁。迫于存亡,准备2年之久还在犹豫的李渊不得不宣布起事!随即拉开了唐王朝建立的序幕!

4. 吕后为什么一定要把戚夫人做成人彘?

人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受刑者会被砍掉双手和双脚,挖出双眼,割掉鼻子,用铜水注入双耳使其失聪,再给嘴里灌入哑药,还得割去舌头,最后剃光全身毛发,最后将受刑者扔入茅坑中任其自生自灭。

而人彘这种酷刑的发明者正是西汉的开国皇后吕后,第一个成为人彘这种酷刑的受刑者则是汉高祖刘邦宠爱的妃子戚夫人。

其实吕后之所以如此残忍对待戚夫人,也是戚夫人咎由自取,俗语说得好,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起来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很可怜,但她可远比现代这些知三当三的女人更可恶和可恨。

戚夫人不止插足吕后与刘邦的婚姻,还触犯了吕后的逆鳞

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就是个痞子,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混了个泗水亭长的身份也没多大前途,这样的人自然娶媳妇也困难了,因此他到了35岁的时候还没有结婚娶媳妇儿,如果不是当地的曹寡妇找他发泄一下,估计他就成了标准的老处男了。

吕后家族是后迁到沛县的人,当初她爹吕文搬迁到沛县之后举行乔迁宴会,游手好闲的刘邦带着个空礼盒去蹭吃蹭喝,结果宴会上会相面的吕文偏偏看中了刘邦,他认为刘邦将来贵不可言,于是执意要把比刘邦小15岁的女儿吕后下嫁。

就这样也算是白富美的吕后就嫁给了二流子刘邦,在结婚初期刘邦对妻子吕后算是十分恩爱,两人连续生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鲁元公主和汉惠帝刘盈。

不过婚后很快刘邦就显现出了不务正业的本色,他又整天不着家跟狐朋狗友鬼混,可怜吕后是既得干农活,还得孝敬公婆,还要兼顾家务,照顾子女,一个人是忙里又忙外。

刘邦对家庭不仅没有贡献不说还在外面惹祸,刘邦负责押送骊山囚徒时,在半路上他因醉酒放走了所有囚徒,这种情况下他无法向朝廷交差,只得弃官跑到芒砀山躲了起来,这时候的吕后不仅要家里家外照顾,还得经常偷偷跑到芒砀山去给刘邦送吃送穿。

在这种情况下,估计任何一个女人都得想着和刘邦离婚了,但是吕后却无怨无悔的一个人默默扛下了所有,就凭这点来说吕后绝对算是贤惠的妻子。

再后来刘邦趁着陈胜和吴广起义的机会,跑回沛县招兵买马揭竿而起,从此刘邦走上了亡秦灭楚的统一中国之路,刘邦四处带兵征战,吕后则留在老家替他照顾一家老小。

在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争霸之时,项羽在彭城之战中打得刘邦大败而逃,刘邦在逃跑时为了减少拖累,抛弃了妻儿和老父,就这样吕后被项羽的军队俘虏了。

幸亏项羽人品还不错,没有侵犯吕后,被项羽俘虏两年多之后,正好楚汉议和,于是吕后就被释放回到刘邦的身边。可是当她回来之后才发现,刘邦已经有了新欢,身边多了一个年轻貌美能歌善舞的侍妾,这个侍妾就是戚夫人。

其实吕后本身也算是一代美女,只是这么多年替刘邦忙里忙外的操持家务,早已成了糟糠之妻。相比之下戚夫人比吕后还年轻还貌美,关键是还能歌善舞很有才华,这使得刘邦对她十分痴迷。

据史料记载,在吕后被俘虏的这段时间里,刘邦与戚夫人是如胶似漆,经常是刘邦兴致来了就高歌一曲,然后戚夫人就给他伴舞。二人经常是黏在一起,甚至当下属向刘邦汇报工作时,刘邦都要把戚夫人搂在怀里,公然秀恩爱,让下属都觉得很尴尬。

而吕后回来之后看到刘邦身边有了新欢也是无可奈何,毕竟当时的刘邦可不再是二流子而是汉王了,身份地位今非昔比,作为汉王三妻四妾也很正常,所以吕后也只能默默接受刘邦另结新欢的现实。

不过如果吕后仅仅是因为吃醋而把戚夫人施以人彘的酷刑,那就想错了,毕竟刘邦又不止戚夫人一个小妾,有很多妃嫔,这些妃嫔谁都没有戚夫人下场惨,为何吕后不把别人做成人彘偏偏对戚夫人如此,当然还在于戚夫人触动了吕后的逆鳞。

吕后的逆鳞就是她唯一的儿子刘盈,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念及吕后多年为他操劳,所以册封吕后为皇后,册封刘盈为皇太子。

但是戚夫人也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刘如意,戚夫人很受刘邦宠爱,因此她经常给刘邦吹枕边风,称刘邦诸子中只有刘如意性格和智慧最像刘邦,理应让刘如意当太子继承刘邦之位。后来甚至她还哭着对刘邦说,万一刘邦百年之后她和刘如意母子很难活命,如果刘邦能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她愿在刘邦面前起誓,绝不加害吕后和刘盈的性命。

虽然刘盈确实宽厚仁弱,性情与刘邦完全不同,但是吕后很有手段,这些都是刘邦所知道的,所以戚夫人说得也很在理,如果刘盈继位,吕后很难放过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因此刘邦逐渐有了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想法。

戚夫人抢走刘邦的爱可以让吕后包容,但是戚夫人现在居然连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都想谋取,这是吕后所不能容忍的,即便刘如意真的继位,谁能保证戚夫人真能保全刘盈,所以吕后明白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就是保住他的性命。吕后可以忍受戚夫人抢走自己的男人,但是绝对不允许戚夫人打她儿子的主意。所以戚夫人想给自己儿子刘如意谋求太子之位是触动了吕后的逆鳞,这也使得吕后恨透了戚夫人。

后来刘邦公然讨论废立太子的事情,他把打算废掉刘盈的想法跟朝臣讨论,结果周昌、叔孙通等开国功臣和重臣都反对刘邦废太子,刘邦只得把废太子的事搁置下来,不过他并没有死心。

为了打消刘邦废太子的想法,吕后只得向军师张良求助,张良给吕后支了一招,他让刘盈谦卑厚礼的去请商山四皓出山,商山四皓是战国末期秦国时期隐居商山的四位德高望重的隐士,刘邦建立汉朝之后,曾经多次聘请商山四皓出山,四人都不为所动,刘邦非常敬重四人,因此如果刘盈能请出商山四皓出山,那刘邦自然能打消废太子的想法。

而刘盈后来还真请出了商山四皓,后来刘邦看到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刘盈大为吃惊,于是他还问商山四皓为何不肯下山辅佐自己,商山四皓则回答称刘邦粗鲁不礼敬读书人,四人宁死而不下山,而太子刘盈宽厚仁孝,能礼敬读书人,所以四人甘愿下山辅佐。

其实商山四皓这意思就是告诉刘邦你不如你儿子,所以刘邦在见到商山四皓成为刘盈的座上宾客之后,他就立刻打消了废掉刘盈的想法,最后还特意指着离开皇宫的商山四皓背影告诉戚夫人:“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刘邦的这意思就是告诉戚夫人,你看我想把他的太子之位废掉,但是他请来了商山四皓,这代表着他羽翼已经丰满,我很难撼动他的太子之位了。

果然如张良所预料,商山四皓一下山立刻就打消了刘邦废太子的想法。虽然吕后按照张良的办法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但是她始终还是恨透了戚夫人。

吕后在刘邦去世后对戚夫人展开疯狂报复,并为戚夫人量身定制了人彘酷刑

刘邦打消废掉刘盈的想法之后,就册封刘如意为赵王,虽然刘如意封王,但是刘邦也得想法保住刘如意的性命,可他又想不出好的办法,因此整天愁眉不展。

后来刘邦的秘书赵尧建议选派对刘盈和吕后母子有恩的大臣出任赵国国相,这样就能保全刘如意的性命。赵尧则向刘邦推荐了御史大夫周昌出任赵国国相,理由就是当初刘邦公开召集群臣商议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时,反对最激烈的就是周昌,也是他带头要保全刘盈的太子之位。并且周昌为人正直不阿,他既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向来以公正执法,敢于直言闻名于世,在朝廷中素来很有威望,连刘邦都对他敬畏三分。

当初周昌阻拦刘邦废太子之后,吕后为了向他表达感激之情,曾经下跪拜谢他力保刘盈之恩。因此周昌是十分合适的人选,刘邦一想确实可以把刘如意托付给周昌,但是周昌是西汉开国功臣,封爵为汾阴侯还有御史大夫的官职,如果让他出任赵国国相,那属于是把他的官职降级了,所以刘邦不好意思跟他提这件事。

最后刘邦晚年时,他实在没有办法,才以一个孩子的父亲身份恳求周昌去赵国出任国相,尽力保全刘如意,周昌一看刘邦如此也大受感动,于是含泪答应刘邦出任赵国国相一职,除了把刘如意托付给周昌之外,刘邦还在临终前一再叮嘱刘盈要善待和保护好弟弟刘如意。

做完这一切,刘邦也就认为自己死后刘如意能安然无恙了。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太子刘盈也顺利继位,吕后则以皇太后身份辅佐朝政。

刘邦去世后,吕后立刻就对他遗留下的妃嫔进行了打击报复,很多受宠的妃嫔都被发配去给宫廷干脏活累活,这些人中也包括了戚夫人。只有极少数像汉文帝刘恒的老妈薄姬那样不太受刘邦宠爱的妃嫔,才被得以放出宫廷。

吕后对戚夫人是最恨的,所以戚夫人也最惨,吕后让她在永巷操杵舂作,还特意下令每天不许给她饮食,让她忍饥挨饿的干活。

于是戚夫人在干活的时候就发出了哀叹: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通汝)!

戚夫人这意思就是说儿子在外面当王,母亲在宫廷当奴隶,谁能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儿子,她就是希望刘如意能救她离开宫廷。

本来吕后就对刘如意在赵国有所忌惮,她其实怕把戚夫人折磨死,会逼得刘如意在赵国起兵反叛,所以吕后就想先整死刘如意,再收拾戚夫人。

吕后三次以刘盈的名义召刘如意到长安,就是想把刘如意召到长安然后弄死,但是吕后的谋划被周昌识破了,周昌三次代替刘如意拒绝了吕后的征召。而吕后也明白了是周昌从中阻挠,因此吕后先以刘盈的名义征召周昌来长安,等周昌到长安后,吕后又以刘盈的名义征召刘如意到长安,就这样最后刘如意还是到了长安。

不过刘如意到长安之后并没有立刻被吕后害死,原来刘盈一直谨遵刘邦的临终嘱托在保护着刘如意,刘盈得知刘如意来到长安后,就担心刘如意被母亲吕后暗害,于是从来刘如意到长安后,刘盈就一直与他同吃同住,防止吕后加害。

但是刘盈百密一疏,最终一天清晨他出去狩猎,刘如意赖床没起来,他们俩短暂分开了一个清晨,刘如意就被吕后毒杀了。

刘如意被杀之后,刘盈也就逐渐与母亲吕后产生了隔阂。不过吕后并不没在意,刘如意死了,她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折磨戚夫人了,因此她为戚夫人量身定制了人彘的酷刑。

在《史记》中对人彘之刑的描述为: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戚夫人在这种状态下活了多久呢?在《史记》中又给出了答案: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这就是说在戚夫人被施以人彘酷刑数日之后,吕后还邀请刘盈去参观,戚夫人的非人模样把刘盈吓得大病一场,刘盈病好之后派人告诉吕后称,这种事不是人能干出来的事,我作为母亲的儿子是无法治理天下了。吕后如此残酷的手段,吓得儿子刘盈此后终日沉迷酒色,最终导致了他在23岁时英年早逝。

吕后对戚夫人施以人彘的酷刑,还邀请儿子刘盈参观,给刘盈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间接导致了刘盈最后英年早逝,可以说确实够狠了。

而《史记》给出的答案就是戚夫人被做成人彘后活了数日,那么这也就是说戚夫人被做成人彘后,至少活了两天以上,大概时间就是三五天,被吕后派人扔进茅坑中自生自灭了。

因此吕后的手段也绝对够毒辣了,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却不能让她立刻死掉,而是又把她扔进茅坑里慢慢折磨了三五天,如此狠毒的手段也可见吕后对戚夫人有多么憎恨。

写在最后

所以吕后之所以一定要把戚夫人施以人彘的酷刑,就是因为戚夫人做得事情过分在先,戚夫人如果不是先图谋刘盈的太子之位,触犯了吕后的逆鳞,吕后也不至于对她如此残忍,所以戚夫人看起来结局十分凄惨可怜,也正是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戚夫人就属于是得寸进尺的人,受宠之时不知收敛反而想着获得更大利益,相比之下汉文帝刘恒的老妈薄姬就比她明智多了,薄姬在不受宠的情况下更加低调隐忍,所以才能使得她和刘恒母子没有受到吕后的打击,因此对比薄姬就能看出戚夫人有多么不明智和得寸进尺。

5. 当时的历史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你好,历史小酒馆来回答这个问题,供参考

末五代,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正义的无休止的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使人民遭受苦难。分裂局面使国内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受阻,从而加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破坏了已经形成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整体性。分裂局面不能有效地制止落后而强悍的少族民族的骚扰,而使民族矛盾加剧。分裂局面使中华民族和邻邦国家、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处于停顿。欧阳修也说:“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黔毙盗贩,衰冕峨巍。吴暨南唐,奸豪窃攘。蜀险而富,汉险而贫,贫能自强,富者先亡。闽陋荆登,楚开蛮服。剥剿弗堪,吴越其尤。牢牲视人,岭眸遭刘。百年之间,并起争雄,山川亦绝,风气不通。”总之,“分裂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是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也是统一趋势不断增长的时期。五代短暂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原王朝与南唐等有条件统一全国的政权都把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目标,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进行不契的努力。朱梁王朝是在三面受敌的形势下存在的,北有强敌河东李克用、李存爵父子,以及幽州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两大割据势力;南有淮南杨行密割据势力;西有歧王李茂贞割据势力。与山西晋王进行了三十年的拉据战,百姓疲于征役,阶级矛盾相当尖锐。中原五代中版图最小的后粱王朝在几大势力中求生存,自无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2.后唐平蜀,得州六十四,南方小国震惊不已。荆南高季兴听到这个消息时,吓得连手上的筷子都快掉下来;楚国马殷听到消息,立刻上表,愿归老衡山之麓,上印缓以保余年。不过,没有利用平蜀所造成的有利形势的唐庄宗李存}1随即遇害,唐明宗当皇帝,奉行姑息政策。此后,国势日衰,更无法完成统一大业。依靠契丹维持生命的后晋、后汉根本无力统一中国。

南方诸国地大财阜、兵力强盛,莫如吴和南唐。实际上,在五代十国混乱割据的过程中,“只有江淮在与中原进行周旋,支撑着南方的局面”。吴国与朱梁双方实力大体均衡,中原与江淮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且不久杨行密即死,其后政权落入徐温手中,开始保境息民,自无统一的计划与行动。

3.有条件统一全国的只有南唐。南唐不仅占地广大,土产发达,也是“十国中封建的文物制度最完备的地方”。南唐建立后,实行“保境息民”政策,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殷富充实,政府财力充足,国势日强,它版图包括鄂州以东的长江南北广大地区。当时的形势,只有南唐“与中原国家对峙,仿佛又是南北朝的格局。”南唐烈祖怀有统一大志,但很少人理解他的统一计划。在当时南北势均力敌地对峙的特殊形势下,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但对抗已经开始,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形势发展的关键。在这种情祝下,谁胜谁负,便不仅取决于双方实力的强弱,还要取决于双方军事与外交策略的高下。

5.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南方各邦的联合,是中原政权外交政策的基点。中原政权将吴越与楚分化出来,与之结盟,不仅肢解丁南方,而且形成了对南唐这一对手三面包围的态势。处于这种形势之下的李异,在制订其军事外交策略的时候,便不能不瞻前顾后,做长期的打算。烈祖开始有了他的战略构想。南唐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抗衡,必然牵涉到与周围邻国之间的关系。南唐计划北上需团结稳定南方诸邦,于是竭力拉拢南平与后蜀,以解除楚国在西面的威胁;同时伺机控制闽国,给吴越造成后顾之忧;在巩固侧翼的同时,设法从中原背后寻找同盟,与契丹结盟,牵制中原政权,力争形成对中原政权的夹击之势。

6.烈祖李异开始实施他的战略布局。首先极力改善与吴越、楚、闽三个南方敌国的关系,建立了同盟关系,暂时稳定了南方的形势,在事实上也使南北冲突的紧张局面得以缓解。接着,南唐与北方少数族政权契丹的关系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从而使李异完成了他的战略构想。五代十国的版图通过李异的安排,形成了一个双环阵势。南唐是这一阵势的圆心,其外围是中原及其盟友吴越、闽、楚;在这一同盟之外,是契丹、南汉、南平、后蜀等南唐盟友。牵一发而动全身,南唐是这一平衡局面中的关键因素。这一阵势既符合“远交近攻”的传统原则,又符合南唐自身的实力状况。南唐利用这一平衡,争取了恢复与发展的时间。一旦南唐克平中原,暂存以为“蔽障”的吴越、闽、楚三国,便将处于南唐及其同盟的团团包围之中,可“尺书而招之”。

6. 只有徐达的爵位能延续到明朝灭亡?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明王朝的“开国六公”到底是那些人?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诸子及功臣,彼时朱元璋已经出生的九个儿子都被封为了亲王,年纪最小的鲁荒王朱檀彼时才刚刚出生一个多月!朱元璋同胞长兄朱重四的孙子朱守谦,也被封为了靖江王,以郡王身份享受部分亲王待遇。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封了六位公爵、二十八为侯爵和两位伯爵,史称“开国三十六功臣”。

这其中,公爵最为尊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此即所谓“开国六公”。在这六个人里,有一个人是带有“照顾”性质的,他就是郑国公常茂。常茂是鄂国公、追赠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儿子。洪武二年,常遇春病逝军中、马革裹尸,年仅三十九岁。次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常遇春已经辞世,但朱元璋还是将他的儿子常茂封为了郑国公,虽名为首封,事实上等同于是承袭了常遇春的鄂国公爵位,只不过换了个爵号而已。

▲鄂国公、追赠开平忠武王常遇春

再就是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兼养子,虽然只比舅舅朱元璋小了十一岁,但朱元璋却一直都是将这个外甥当儿子养的,甚至还一度让他随了母姓、取名朱文忠。直到明王朝开元建国前夕,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朱元璋才命朱文忠重新改回了父姓、更名李文忠。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原本李文忠是没有大名的,小名叫做保儿。后来,他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曹国公、追赠陇西恭献王)带着儿子投奔了小舅子,朱元璋这才给外甥保儿取名文忠并让他随了母姓。当然,李文忠虽然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却不是纯粹靠血缘关系当上的公爵。他是朱元璋麾下一等一的悍将,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封公爵实至名归!

▲曹国公、追赠岐阳武靖王李文忠

剩下的四位,李善长是文臣之首、徐达是武臣之首,受封公爵是理所当然。冯胜、邓愈和常遇春一样,都是早年间带着队伍投奔朱元璋的“原始股东”,朱元璋对他们自然也是要有所交代的,封个公爵理所应当。

▲卫国公、追赠宁河武顺王邓愈画像

常氏家族的没落

作为懿文太子朱标的舅子、皇太子正妃常氏的亲兄弟,在孝慈高皇后马氏一族人丁凋零的情况下,常茂便成了明王朝妥妥的“首席外戚”!再加上常遇春的老面子,明太祖朱元璋最初对他也还是比较照顾的,不仅把常茂封为了郑国公,后来还将他安排在其岳父冯胜手下效力。因为与冯胜之间的这层翁婿关系,在军营中常茂基本上就是“无法无天”,除了冯胜之外、根本没人能管得了他!即便是冯胜这个岳父,常茂有时候也不太买账……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

常茂后来因为在纳哈出降而复叛的事情上与其岳父冯胜相互推诿、扯皮,被朱元璋削爵,安置在龙州,后死于龙州。但常遇春毕竟功劳太大、而且还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岳父,在拿下常茂之后,朱元璋并没有打算对常家赶尽杀绝,于是又将常遇春的另一个儿子常升封为了开国公。关于常升的结局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后来受到“蓝玉案”的牵连被朱元璋给杀了;另一说则是在“靖难”之后被明成祖朱棣给杀了。但不管怎么说吧,有一点是明确的,常家的公爵肯定没了!史载:永乐元年,常升的儿子常继祖被朱棣迁往了云南临安卫。直到弘治年间,明孝宗朱祐樘才给常升的后代重新封了一个锦衣卫世袭指挥使。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又给常家封了一个世袭怀远侯并一直传承到了崇祯年间,也算是老朱家对常遇春这位开国功臣最后的交代了。

冯胜——功高遭忌、无故被杀

冯胜不仅是常茂的岳父,而且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亲家、周定王朱橚的岳父。除此之外,朱橚还有一重身份,他是明成祖朱棣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不管是如《明实录》《明史》所载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还是如《南京太常寺志》所载是碽妃所生,朱橚都是朱棣一母同胞的亲弟弟。冯胜本来在军中的影响力就颇深、功劳还相当大,这就已经让朱元璋有所顾忌了。后来,他还因为秘密会见女婿朱橚而导致朱橚受到了朱元璋的严惩!

▲明成祖(太宗)朱棣

洪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朱标辞世,冯胜的地位就显得更加尴尬了。他不仅跟朱允熥背后的常氏家族关系密切,而且另一个女婿还是朱棣的胞弟!不巧的是,无论朱允熥还是朱棣,都不是朱元璋选定的皇位继承人!这就让朱元璋很难容得下他了。“蓝玉案”发生之后不久,冯胜即被朱元璋召回南京。洪武二十八年,冯胜被朱元璋无故赐死,宋国公爵位停袭。直到崇祯十七年,明王朝才正式为冯胜平反,崇祯帝朱由检追赠冯胜宁陵王、谥“武壮”。

▲明太祖朱元璋

受“胡惟庸案”牵连——李、邓两家倒台

洪武二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追问胡惟庸案”为由,将已经致仕(退休)在家多年的韩国公李善长处死,除其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得以幸免之外,李家七十余口系数被杀、几近灭门,韩国公爵位也随之停袭。

彼时,卫国公邓愈早已作古多年并被朱元璋追赠宁河王、谥“武顺”。邓愈死后,其庶长子邓镇袭封公爵、改封申国公。后来因为娶了李善长的外孙女,在李善长倒台的同时,邓镇也牵扯其中、被朱元璋处死,申国公爵位亦随之停袭。

虎父犬子——曹国公李景隆被幽禁至死

洪武十七年,曹国公李文忠病逝,死后追赠岐阳王、谥“武靖”,由其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明太祖朱元璋对二姐的这个孙子还是相当照顾的,给足了李景隆历练的机会并命其执掌左军都督府。

建文元年,李景隆奉建文帝朱允炆之命,率兵前往开封、扣压了明成祖朱棣的胞弟周定王朱橚。不久之后,“靖难之役”爆发,在长兴侯耿炳文兵败之后,李景隆受朱允炆之命,率数十万大军进攻北平。可奇怪的是,李景隆手握数十万大军,居然没能打败守卫北平、手里只有少量老弱残兵的明仁宗朱高炽(时为燕世子)!尤其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就在北平张掖门即将被攻破时,李景隆居然鸣鸡收兵了……这实在是不得不让人将他与“卧底”两个字联系起来!

建文四年,时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与他另外一位表叔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金川门,将燕军迎进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则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终……同年,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保留了李景隆的曹国公爵位,加岁禄兵命其居群臣之首。李景隆似乎也有些忘乎所以了,将“靖难功臣”朱能等人得罪了个遍!加之与表叔朱橚又曾经结过梁子,李景隆遭到了朱橚、朱能等人的轮番弹劾。最后,朱棣也只能是牺牲李景隆、平息众怒,将其削爵、幽禁,曾经风光无限的曹国公爵位也自此停袭。

最后只剩下了徐达的魏国公。因为娶了徐达的闺女,朱棣虽然对曾经与自己为敌的大舅子徐辉祖非常不爽,但碍于老婆的面子,也只能是将他软禁在家里了事。徐辉祖死后,朱棣以“中山王不能无后”为由,将徐辉祖的儿子徐钦封为了魏国公。此后,魏国公爵位一直传承到了明亡。

▲魏国公、追赠中山武宁王徐达

此外,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在“靖难”期间表面上做着建文帝朱允炆的“忠臣”,暗地里却无姐夫朱棣打得火热,将朱允炆的大量军事情报泄露给了朱棣。建文四年,正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之时,徐增寿东窗事发,被朱允炆亲手砍死!朱棣进入南京之后,追封小舅子徐增寿为武阳侯,后又追晋定国公并由其子徐景昌袭封,定国公爵位也一直传承到了明亡。明王朝迁都北京之后,定国公一脉随朱棣去了北京,魏国公一脉则留在了南京。后来,随着与皇帝血缘关系的疏远,魏国公、定国公的地位有所下降,但直到明亡,徐家这两支一直都是明王朝的顶级世家大族!

7. 古代农民起义为什么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成功了?

谢邀!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此问题想问的一定是像刘邦,朱元璋这样的草根是怎样在等级森严的郡县社会下脱颖而出,顺利逆袭的。那么我可以首先告诉你,这只是两千年漫长郡县社会的两个特例,并非一般现象。

我们可以从秦到清数落一遍所有的大一统王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贵族建立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是两个特例。而这两个特例出现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王朝全面崩溃,整个统治需要重新建立。这种全面崩溃是社会性质的,他不是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的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草根逆袭的情况。

秦,元政治中最相似的一点便是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与其他王朝不同的是,作为稳定社会调节器的士大夫阶层也崩溃了,唯独只有靠底层民众才能重新恢复统治秩序,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所以刘邦,朱元璋能成功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天下大崩这个形势。

刘邦,朱元璋成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顺应民意。历史上一般的君王只能顺势,只有杰出的君王能够造势。而发动最底层也是社会人数最多的百姓,让他们投入到自己问鼎中原的事业中去,就只有寥寥数人能做到了,而刘邦,朱元璋正是这样的好手,换言之,他们是政治天才。

刘邦最会顺应民意,也最会发动群众,著名的约法三章就是例证,不要以为这事很简单,但就是这事,很多豪杰都不会做。另外,他与霸王争夺天下,打了几年败仗而不倒,说到底还是获得了关东基层百姓支持的结果。

朱元璋重视民意的事情就更多了。他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有躲避元军主力的嫌疑,但更重要的还是着眼民生,获得了广泛支持和物质基础才是争夺天下的利器。其建国后以刚猛治国,虽大杀功臣,但对百姓非常好,登闻鼓,民可上奏本等政策皆出自朱元璋。

刘邦和朱元璋能成功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会用人。如果说重视民意是政治战略,那么用人就是政治战术,政治技巧了。古来能成事者,大多都会用人,而用人之前是能识人,用人之时又能信用,而人用的对则事半功倍,胜自身那就无数了。

刘邦懂得让利,只要能解决问题的,无论什么他都舍得给,韩信因此而封王,萧何,曹参因此而万户。项羽之所以失败,也是他不善用人,不忍分利的原因。

朱元璋用人那就更有一套了。他独具慧眼,总能发现贤良,许多事后证明,他选的人都很正确,发挥了难以想象的功用。

我认为,以上三大因素,就是刘邦,朱元璋成功最核心的因素。因为他们二人的成功,也给我们这些后辈设立了榜样和希望,启迪着我们后人奋发学习,沿着古人的成功去铸就自己的人生。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34)
和学霸男友谈恋爱的逆袭之路
上一篇 2024年02月25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2月25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