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残兵全文阅读(为什么德国的闪电战可以基本横扫西欧)

1. 末世残兵全文阅读,为什么德国的闪电战可以基本横扫西欧?

在1939~1945年的二战史上,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了西欧。在纳粹的铁蹄之下,西欧各国都是战战兢兢;无论是西欧的弱国还是强国,都不能当德国的闪电一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第一点是德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原因第二点是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的强烈影响及民族生存危机感的逼迫,原因第三点是经济危机削弱了英法的实力及英法实行绥靖政策,原因第四点是被压抑的德国资本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张性。在以上四点原因的综合影响下,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逞强于二战的开始。基本上来说,德国的横扫西欧的闪电战也意味着不可持久;无论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强大的资本力量都不可能持久使用。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二战中德国以闪电战横扫西欧的各点原因。

第1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最直观的原因是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德国军事力量强大的基础是其重工业的强大,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希特勒上台以后,为了解决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危机,不仅大力的发展与军事相关的重工业,还急速的扩大了在一战后被限制的军队规模。大规模的工业与高素质的人才的结合,推动了德国军队的强大。

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还表现在其军事理论的变革,尤其是古德里安的闪电战理论被接受和推广。等德国的大规模装甲集团在西欧横冲直撞的时候,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仍然使用的是一战时期的战略战术。战略战术的不合理会导致力量使用的不合理,而力量使用的不合理必然表现为战争中的失败。1939年的波兰以受持长矛的骑兵对战德国的坦克就是军事理论远远落后于德国的表现。

德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更表现在德国具有更强的进攻欲望,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则采取了防守的策略。法国执行防守策略的表现就是修筑了马奇诺防线,这条防线的修建不仅使法国军事力量只能被动的防守,更严重的是意味着法国军事力量失去了进攻精神。失去进攻精神的西欧必然会被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打败。

第2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社会原因是德国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和民族生存危机感。

德国建立和统一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战争的过程,德国在战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然而,这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在一战战败后不断失去。尤其是当德国被其老对手法国一次次欺压的时候,德国人民认为这是法国对其一次次的羞辱。经过20年的酝酿,德国为了恢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的民族复仇情绪达到了顶点。

在德国人看来,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才能宣泄德国人民的民族付出情绪,在二战中德国只有通过强力的军事手段打败西欧,尤其是打败法国,才能恢复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实际上,德国从一战战败到二战开始的20年间是德国社会压抑发展的一个时期。长期的压抑必然导致强烈的反弹,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就是对长期压力的强力反弹。

1929年以后,德国也陷入了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中。这使得在一战后饱受压迫的德国经济陷入了灾难的深渊,这意味着德国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下降。一战战败后的民族压迫和经济危机下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德国社会变得比较悲观,甚至这种悲观的社会意识演变成了民族生存的危机意识。在生存危机的压迫下,德国表现为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威胁力量。

第3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外在原因是陷入经济危机的英法的国家实力的衰弱和绥靖政策的实施。

如果德国的敌人足够强大,那么德国不可能很西欧。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证明了西欧各国的实力的削弱,尤其是英国和法国势力的削弱。二战前,英国和法国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和掌控者。然而,1929年的经济危机却使英国和法国陷入了强烈的衰退之中,导致本已力量不足的英国和法国更加显得无力。力量削弱的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在德国的闪电战面前必然毫无反抗之力。

英法经济的衰退不仅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还使得英法的军事力量衰退;英法的经济衰退不仅影响了其国内的发展,还影响了当时世界秩序的发展。英法为了维护其国家利益,在国际上实行了绥靖政策。简单说,就是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保护英法的利益。具体一点说,就是通过对德国的妥协换得德国不侵犯其利益。然而,事与愿违。英法的绥靖政策让希特勒认识到了英法的软弱和其军事力量的强大。也就是说,英法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和德国的横扫。

英法实力的衰弱和对弱小国家的出卖使得原本依附于英法的国家转换了阵营,使得德国的力量不断的增强。获得更多国家支持的德国才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

第4点:德国在二战中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德国资本的强烈的对外扩张性。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军事为政治服务;说到底,战争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

德国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其最根本的原因都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军事为政治服务,政治为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和基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后的德国,变成了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扩展到社会的各层面并控制了社会。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工业强国;这意味着德国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然而,当时的原料和市场都已经被英国和法国瓜分殆尽,这就迫使德国必须以武力的方式进行原料和市场的掠夺,德国资本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一战的战败,使德国资本的扩张性被压制住。然而,德国资本被压制的越久,其扩张的反弹性也就越强烈。被压制了20年之久的德国资本,其强烈的反弹表现为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

资本是贪婪的,德国资本也是贪婪的;资本不会停止扩张,德国也不会停止其闪电战——除非德国被打败。二战前,德国资本陷入了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之中,这意味着德国资本不进行扩张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所以,德国又一次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市场的掠夺,德国资本又一次以战争为手段进行扩张。最终的结果是,德国资本的扩张以闪电战的方式横扫西欧,德国资本的扩张又以闪电般的速度败退。

综上所述,德国在二战中横扫西欧实际上是德国资本利用了德国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进行了闪电式的生存扩张。最终,德国资本的扩张因为损害了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最终失败。世界不应该以闪电般的速度扩张,世界应该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经济建设和和平发展。

末世残兵全文阅读(为什么德国的闪电战可以基本横扫西欧)

2. 指环王三部曲全部剧情?

1、《护戒使者》

比尔博·巴金斯(伊安·霍姆饰)是100多岁的哈比人,住在故乡夏尔,生性喜欢冒险,在年轻时的一次探险经历中,他从怪物咕噜手中得到了至尊魔戒,这枚戒指是黑暗魔君索伦打造的至尊魔戒。

拥有奴役世界的邪恶力量,能够统领其他几枚力量之戒,在3000年前的人类联盟和半兽人大军的战役中,联盟取得了胜利,并得到了至尊魔戒,数千年的辗转后,魔戒落到咕噜手中,被比尔博碰巧得到。

2、《双塔奇兵》

护戒联盟中的哈比人梅里与皮平被奥克斯掳走,护戒使者们不得不分头行事。弗罗多与好友山姆继续向索隆领地莫都进发,途中他们制服了也在疯狂寻找魔戒的怪物古鲁姆,魔戒曾经为他带来了长寿与隐身之道直到弗罗多的前辈毕尔博拿走了这枚戒指。

由于通向莫都的路途十分艰险,而末日山就在莫都的北面,所以弗罗多与山姆不得不依靠古鲁姆的帮助。除了要时刻提防心怀鬼胎的古鲁姆,以及强大的魔戒幽灵,弗罗多还要抵御魔戒对其心灵愈来愈强的侵蚀。

3、《国王归来》

随着最后的战斗的加入以及黑暗军团的集合,甘多夫迫切的想把冈多的残兵旧部重整旗鼓。甘多夫得到了罗翰国王塞奥顿的帮助,人类的力量伴随着勇气和那种充满热情的忠诚,他们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

面对种种损失和不利,他们继续冲锋在战斗的最前列,剩下的期望就是和弗罗多一起跨越狡猾的敌人的地界去把魔戒扔到末日山脉的火焰中。

3. 指环王3部的剧情介绍?

1、《护戒使者》

比尔博·巴金斯(伊安·霍姆饰)是100多岁的哈比人,住在故乡夏尔,生性喜欢冒险,在年轻时的一次探险经历中,他从怪物咕噜手中得到了至尊魔戒,这枚戒指是黑暗魔君索伦打造的至尊魔戒。

拥有奴役世界的邪恶力量,能够统领其他几枚力量之戒,在3000年前的人类联盟和半兽人大军的战役中,联盟取得了胜利,并得到了至尊魔戒,数千年的辗转后,魔戒落到咕噜手中,被比尔博碰巧得到。

2、《双塔奇兵》

护戒联盟中的哈比人梅里与皮平被奥克斯掳走,护戒使者们不得不分头行事。弗罗多与好友山姆继续向索隆领地莫都进发,途中他们制服了也在疯狂寻找魔戒的怪物古鲁姆,魔戒曾经为他带来了长寿与隐身之道直到弗罗多的前辈毕尔博拿走了这枚戒指。

由于通向莫都的路途十分艰险,而末日山就在莫都的北面,所以弗罗多与山姆不得不依靠古鲁姆的帮助。除了要时刻提防心怀鬼胎的古鲁姆,以及强大的魔戒幽灵,弗罗多还要抵御魔戒对其心灵愈来愈强的侵蚀。

3、《国王归来》

随着最后的战斗的加入以及黑暗军团的集合,甘多夫迫切的想把冈多的残兵旧部重整旗鼓。甘多夫得到了罗翰国王塞奥顿的帮助,人类的力量伴随着勇气和那种充满热情的忠诚,他们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

面对种种损失和不利,他们继续冲锋在战斗的最前列,剩下的期望就是和弗罗多一起跨越狡猾的敌人的地界去把魔戒扔到末日山脉的火焰中。

4. 康熙想将他全家上百口满门抄斩?

在2011年时,经全国清史专家考证后,一致确认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岑巩县马家寨村全村230余户1000多名吴姓村民均系在康熙时期掀起三藩之乱的汉臣藩王之一的吴三桂后裔。

按照历史记载吴三桂在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满门皆被康熙下旨诛杀,为何他现今还会有后人出现,难道当初有漏网之鱼?其实当初康熙诛灭吴三桂九族时何止有一条漏网之鱼,确切地说是有部分人都逃掉了,那么漏网的吴三桂后代又都是谁呢?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而降清,后又叛清,掀起了三藩之乱

吴三桂本是明朝边将,是负责帮助明朝抵御关外满清的总兵官,可是很不巧,明朝没有被清朝所灭,而是先被闯王李自成所统率的农民起义军攻灭,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城,明末帝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自缢殉国。

崇祯殉国,让吴三桂突然没了主子。吴三桂本接受崇祯圣旨率领关外的明朝精锐部队关宁铁骑进京勤王,结果吴三桂刚行军至唐山玉田就得到了崇祯殉国的消息,吴三桂只得率关宁铁骑退守山海关。

别看吴三桂当时在山海关手握明朝最精锐的边军关宁铁骑,但是他当时处境非常不好,缺粮短饷,他在山海关只是一时静观局势的无奈之策。

很快李自成就决定招降吴三桂,承诺吴三桂只要投降,立刻给吴三桂送粮送钱以解燃眉之急,李自成的招降让吴三桂动摇了,他准备决定投降李自成。

不过一个女人却改变了吴三桂的决定,这个人就是吴三桂的妾侍一代名妓陈圆圆。原来吴三桂在北京的家人跑到山海关告诉了吴三桂关于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李自成部下大将刘宗敏对吴三桂父亲吴襄进行了拷掠,刘宗敏勒令吴襄交出二十万两白银赞助军饷,吴襄倾家荡产只拿出了五万两,远不够二十万之数,与此同时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还被刘宗敏所霸占。

这个消息让吴三桂十分震怒,老爹被洗劫,爱妾受辱,任何男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气,于是吴三桂决定不再投降李自成,他暗中联络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于是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吴三桂联合满清八旗军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打得全军覆没,李自成也被迫放弃了北京。

吴三桂的老爹吴襄和在北京的吴氏族人全部被恼怒的李自成诛杀,不过幸运的是陈圆圆却趁乱逃离了刘宗敏军营,回到了吴三桂的身边,经历了家国惨变,从此吴三桂对陈圆圆更加依恋。

由于吴三桂的帮助,清朝也得以顺利入主中原统一全国,成为了大一统的王朝。此后吴三桂竭尽全力效忠清朝,帮助清朝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后来吴三桂更是为了向清朝表忠心,亲自率兵攻入缅甸,逼迫缅甸王莽白交出了逃入缅甸躲避的南明末帝永历帝朱由榔,最终吴三桂亲手将朱由榔绞杀,也由此吴三桂获得清朝认可和信任,被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

在成为平西王之后,吴三桂逐渐又有了自己的野心,他希望能获得清朝特许,他能像明朝的沐王府那样能世代镇守云南。

清朝当然不允许出现世代镇守地方的异姓藩王,因此吴三桂在云南成为平西王之后与清朝中央的矛盾越来越深,尤其是在顺治去世其子康熙继位亲政之后,吴三桂已经成了清朝尾大不掉的隐患。

康熙亲政之后多次削弱吴三桂的权力,这让吴三桂对清朝越发不满,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上书康熙请求告老还乡归隐老家辽东,康熙大喜,很痛快的批准了尚可喜的请求。

也基于此,康熙做出了撤藩的决定,吴三桂和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十分担心自己被撤藩,于是两人串通起来主动向康熙请求撤藩,以此试探康熙对撤藩的态度。

康熙直接就批准了吴三桂和耿精忠请求撤藩的申请,这突然就让吴三桂十分狼狈了,毕竟他没想到康熙连客套地劝一劝自己都不干,直接就让他撤藩,与此同时康熙还从京城派出了大臣来监管撤藩事务。

因此吴三桂在没有准备完善的情况下,只得与福建耿精忠联络起兵反叛清朝,并诛杀了康熙派来监管撤藩的云南巡抚朱国治,后来吴三桂又煽动广东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囚禁其父尚可喜起兵反清,至此吴三桂掀起了康熙时期著名的三藩之乱。

在起兵反清时期,吴三桂居然无耻地打出了“反清复明”的口号,可是天下人却并不买账,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吴三桂为了向清朝表忠心,绞杀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所以吴三桂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根本没得到太多前明遗臣的支持。

虽然吴三桂并没有得到天下人的支持,但是三藩兵马都是身经百战的劲旅,因此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带领军队确实打得清军节节败退。

但是进入康熙十七年(1678年)之后局势发生改变,康熙为了平定三藩之乱,调动了几乎全部可用的八旗军,一度都导致了京城防御空虚,终于在八旗军的强大攻势下,耿精忠和尚之信先后被打的投降,吴三桂虽然还在力挺,不过也已是强弩之末。

吴三桂已经明白自己很难再翻盘了,于是在这一年三月,吴三桂决定放弃之前的“反清复明”口号,自己也不要再挂着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的称号了,自己要称帝,过一把皇帝瘾。因此吴三桂在衡山设坛祭天,正式登基称帝,建都衡阳,国号大周。

吴三桂政权败亡之后,吴三桂后人的结局如何?

吴三桂称帝之后就需要立太子,但是吴三桂当时年长的儿子只有吴应熊和吴应麒两人,其余都是幼子,而长子吴应熊聘娶了皇太极之女建宁公主,此后吴应熊一直留在京城当额驸,吴三桂起兵反叛之后,康熙当即命人捕杀了吴应熊及其长子吴世霖。

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麒早年时被他过继给了哥哥吴三凤,按照礼法吴应麒已经不算吴三桂这一支宗脉的人了,而且吴应麒为人傲慢自大,与吴三桂的很多部将都不和。

因此吴三桂立不了长子吴应熊和长孙吴世霖当继承人,也立不了次子吴应麒,最终他只能选择了吴应熊次子吴世璠为皇太孙。

吴三桂在称帝五个多月之后,就患了中风加痢疾,吴三桂自知时日无多,他就开始着手安排后事。按照当时的局势,吴三桂政权的覆灭只是迟早的事情,吴三桂也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吴三桂最担心的就是反叛失败后,他的后人会遭到族灭。

于是吴三桂在病中恳求义子兼心腹大将马宝一定要保护吴氏家族后人的安全,同时又给镇守岳阳的次子吴应麒写了一封信,叮嘱吴应麒好好辅佐侄子吴世璠,并尽量保护吴世璠周全。

在交代完这些之后不久吴三桂就病重去世了。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当时还在云南昆明,所以在吴三桂去世后,衡阳方面就推举吴三桂的心腹大将吴国贵主持事务,吴国贵主张秘不发丧,然后把吴世璠接到衡阳,放弃云南向北推进,继续开辟新的根据地。

但是辅助吴世璠留守昆明的是吴三桂的女婿郭壮图,他反对弃守云南,郭壮图的想法是想自己操控吴世璠,于是郭壮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吴世璠,然后力劝吴世璠不可放弃昆明去衡阳,但是可以迁到贵阳,在贵阳登基称帝并迎接吴三桂遗体。之后吴世璠就听从了郭壮图的建议,在贵阳登基称帝,而吴三桂的遗体也被暂时安置到了贵阳。

康熙十八年(1679年)吴应麒在岳阳惨败,吴国贵在衡阳阵亡,湖南基本被朝廷收复,吴应麒和马宝只得率领残部护送吴三桂族人退守贵阳,而吴世璠则退守昆明。

不久之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朝绥远将军蔡毓荣率军围攻昆明,郭壮图率军与清军交战惨败,在昆明城破之际,郭壮图与吴世璠一同自尽,昆明所属吴军六千七百余人全部投降。

吴世璠自尽之后也标志着吴三桂政权彻底瓦解,收复昆明之后,康熙立刻下旨诛灭吴三桂九族,吴三桂在昆明的族人几乎被诛杀殆尽。

但是吴三桂的孙女色诱绥远将军蔡毓荣,最终成了蔡毓荣的小妾,通过蔡毓荣的关系,庇护了不少吴三桂的后人,不久之后蔡毓荣私纳吴三桂孙女为妾的事被人告发,康熙大怒,立刻下旨赐死了吴三桂的孙女,并将收复昆明有功的蔡毓荣罢官,全家发配黑龙江。

之后康熙下严旨继续搜捕被蔡毓荣庇护的吴三桂后人,因此一些吴三桂的后人被搜捕出来诛杀,不过还是有一些吴三桂的后人改名换姓跑到其他地方躲了起来,所以这些吴三桂的后人得以幸免,但是由于改名换姓的问题,不少吴三桂的后人也不知自己与吴三桂有关系了。

昆明被清军攻克之后,镇守贵阳的吴应麒和马宝也知道贵阳肯定也守不住,于是二人带着吴三桂的族人和吴三桂的遗体放弃贵阳,向黔西南寻找安身隐居之所。

吴应麒和马宝后来在甩开清军围捕之后,在黔西南找到了安身之所,也就是现今岑巩县的马家寨村。当时陈圆圆也被吴应麒和马宝所护送,为了躲避清朝追捕,吴应麒、陈圆圆、马宝三人由于名气比较大,于是三人改名换姓,吴应麒改名吴启华,陈圆圆改姓为聂氏,马宝则改姓为谭宝。

吴应麒及其后人与马宝及其后人就此开枝散叶,二人都严令后世子孙不得入朝为官,马宝由于改姓,更是严嘱谭姓后世子孙世代不可与马姓通婚。

其实现在看岑巩县马家寨村与周围的苗寨村、侗寨村建筑风格完全不同,马家寨村是典型的中原汉人建筑风格,而且村中布局蕴含着九宫八卦阵排列,属于布局严谨,内通外连,安全防范意识非常强,外人进出不易的布置,就能明白为何在苗族和侗族聚居地会出现这么一个村子了,就是因为当年吴应麒和马宝在此隐居下来。

而马家寨村之所以叫马家寨村,一是为了掩人耳目,二是为了纪念马宝护送救援之恩,因此马家寨村就出现了名为马家寨村,全村的人居然多数都姓吴和姓谭的情况。

吴三桂的遗体也被埋葬在了马家寨村,后来陈圆圆隐居马家寨村终身吃斋念佛寿终正寝,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72岁高龄去世。陈圆圆死时由吴应麒和儿子吴世龙为其送终。

吴应麒担心陈圆圆名气太大,于是死后不敢以本名为她下葬,只在墓碑名上写着“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以此为陈圆圆立碑下葬。

而关于陈圆圆墓碑名的秘密,几百年来只有马家寨村的吴姓族人才知道,而且世代都是以口相传,不立文字,当地吴姓族人都不会称其为聂氏墓,都称之为陈阿婆墓。吴氏族人世代也都知道陈阿婆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圆圆。

陈圆圆与吴三桂合葬一处,陈圆圆都改名换姓立墓碑,那吴三桂自然更得改名了,吴三桂的墓名为“受皇恩颐养一次八十五岁吴公号硕甫墓”,这个名字让人十分费解,根据现代吴氏族人解释,所谓受皇恩颐养一次是指吴三桂称帝一次,八十五岁是指吴三桂当年死于八月十五,而硕甫是吴三桂的私号,这个称号只有吴氏族人内部才知道。

在2011年通过多位清史专家确定,马家寨村吴门聂氏之墓与吴硕甫墓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圆圆与吴三桂之墓,而马家寨村的吴姓族人全都为吴三桂后人。

写在最后

所以康熙虽然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下旨诛灭吴三桂九族,但是漏网之鱼其实还有不少,先是通过吴三桂的孙女色诱大将蔡毓荣漏掉了部分吴三桂后人,后来吴应麒和马宝又摆脱了清朝的围捕,吴应麒一支得以幸存隐居起来。

当初被蔡毓荣放掉的那部分吴三桂后人肯定都是改名换姓,又历经数百年,自然没人能知道这些人是谁,但是最终能确定有名有姓的吴三桂后人侥幸逃脱漏掉的那就是他的次子吴应麒了。

其实想一想和吴三桂当亲戚挺可怕的,当初吴三桂与李自成大战,结果连他老爹吴襄和在北京的吴氏族人全部被李自成所杀,后来吴三桂60多岁了又起兵反清,再次连累大批吴氏族人被杀,怎么看都觉得吴三桂有点费亲戚,看来和吴三桂当亲戚挺危险,很容易就被他连累死。

5. 介绍几本穿越三国类的小说完结的?

《折腰》 作者:蓬莱客

简介

魏劭篇:

起初,燕侯魏劭的谋士是这样劝他娶乔女的:“乔家三世踞于东郡,虽式微,却树恩深厚,犹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主公龙骧虎步,胸吞万流。今乔家既求好于主公,乔家之女,主公何妨取,用之便可?”

后来,魏劭终于知道了,自己打自己的脸,疼,真特马的疼。

小乔篇:

嗯,男人确实都是贱骨头。皇帝老子也一样。

……

架空,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背景,部分人设参历史人物原型,或拆零散或糅杂。考据免,谢绝扒榜。

此小乔非三国里的小乔,只是觉得顺而且好听,所以借用了。

女主只负责美美美,除此没有闪光点,别找。

6.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

可以。历史发展到秦昭襄王晚年的时候,对秦国而言,统一六国的唯一难题不是在外、而是在内:如果秦王的人选不要频繁更换,政坛格局保持稳定,就能一鼓作气拿下六国。

邯郸之败、白起被杀、六国合纵,看起来后果很严重;但凡事不要只盯着表象,实际上,它们对秦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我们想的那么大。

就在邯郸之败后的下一年,发生了一起宣告旧秩序彻底崩盘的事件:秦国攻打西周,周赧王向秦国“谢罪”。这一事件,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各诸侯国已经完全沦为了秦国案板上的鱼肉。

看待秦朝之前的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只盯着表面上热闹的战争和宫斗,而要结合那个时代的人文特征,关注到几起划时代的事件。

第一件,就是三家分晋,这也是史家公认的战国阶段的开始。它标志着原有政治逻辑的彻底改变:春秋时期虽然已“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还经常发生公卿杀害诸侯、改立新主的事件,但是,从未出现过诸侯被公卿取而代之的案例。

但随着周王室的杠把子晋国被韩、赵、魏三卿瓜分,并且还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承认,标志着“以智、力相雄长”弱肉强食时代的来临。

但即使这个时期,周天子仍旧被供在神坛上,被各方心照不宣的当成了一件舆论武器。比如在公元前343年,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崛起,享受了“王致伯于秦”的待遇,即被周天子封为诸侯之长,原本视秦国为蛮夷的各国纷纷前来入贺,这就是周王室这面旗帜仅存剩余价值的体现。

第二件,就是公元前256年,秦国将军杨摎攻打西周,无力抵抗的周赧王亲自赶到咸阳叩头领罪,献出了下辖的三十六个城邑、三万人口。

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周王室彻底完了。当时虽然东西周并立,但周赧王才是名正言顺的周天子,东周那边只是“东周君”而已。周天子向诸侯国磕头谢罪、献上城池人口,以及象征权力的九鼎,实际上就意味着周王室的灭亡。

在传统概念中,战国的结束是以秦灭六国为标志。但是,在史学界还有一种观点:公元前256年这起事件,已经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

以《资治通鉴》为例,作为编年体史书,它所有章节、小节都是以帝王年号为名。在战国至公元前256年这段期间,章节名是《周纪》;公元前256年的小节名是“赧王下五十九年”。而从公元前255年开始,已经变成了《秦纪》,小节名也成了“昭襄王五十二年”。

天下共主周天子已经向秦国投降了,那东方各国存在的法理依据是什么?没了,他们既然坐视周王室覆灭,那就只能面对这样一个结果:面度虎狼之秦,以往还能扯起周王室的舆论大旗,如今只能靠势力硬顶了。那他们有实力吗?有,但也没有,关键看他们怎么想、怎么做。

强大如秦国,也有害怕的事物:六国合纵。这个难题,从商鞅变法后就一直存在,直到嬴政时期仍旧是秦国君臣最头疼的问题。比如在公元前237年,魏国人尉缭对嬴政的那番话:“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纵”。

从理论上而言,当然是6>1;但实际上,自从苏秦组织六国合纵开始,秦国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逐渐茁壮成长、一步步蚕食东方各国。原因就在于,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各国不可能真的拧成一股绳:

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秦国变强,但也不希望其他国家壮大(齐国差点被灭就是案例);他们一方面反感秦国吞噬他国领土,另一方面想着法子从盟友身上割肉;合纵攻秦即使获胜,得利的也是与秦国接壤的三晋,赔本赚吆喝的事,谁会真的出力?

因此,历代秦国对外都是文武并用,无论是秦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还是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都是利用了各国的小算盘,通过小恩小惠、或萝卜加大棒,对各国分而化之、离而间之,慢慢的温水煮青蛙......而后来嬴政收买、刺杀各国大臣,实际上是这一路线的延续。

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就是秦国对外战略的正反面案例。

不见硝烟的战场,才是主导长平之战结果的关键因素。当初赵国不费一兵一卒接受上党,得罪的不仅仅是秦国,更有东方各国。秦国固然是虎,但赵国也像头狼;它原本就武力爆表,此时凭空得到大片领土、大量人口,各国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坐山观虎斗,才符合各国的利益;随后秦昭襄王利用赵王急于求和的心理,巧使离间计,更是彻底打消了各国援助赵国的念头。

但邯郸之战又是另一码事。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的军事脊梁被打断,秦国已经获得了巨大战争红利;但就像白起说的那样:“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眼红的各国,此时如同被打了鸡血,正处在难得的愿意联手的阶段。如果秦国延续之前的套路,换个目标,或者用小恩小惠收买下魏、楚、齐,也许步子会更扎实;但秦昭襄王在短期内过于咄咄逼人,反而招致了各国的一致反抗,这才导致了邯郸失利。

但邯郸之战对秦国的打击,真的如同有些朋友说的那样“损失几十万”吗?不要猜,看史料记载。

《史记·秦本纪》中这样记录邯郸之战:“龁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

撤退,在汾城驻扎休整了两个多月。那么接下来呢?“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就在下一年,杨摎攻打韩国,斩首四万;随后猛攻赵国,夺取二十多个县,斩首九万。

正是看到这副凶残架势,被吓得战战兢兢的周赧王才起了联合各国攻秦的念头,结果被秦国反手爆锤,不得已孤身前往咸阳磕头认罪。

如果秦国真的在邯郸之战损失了20万人,再加上之前长平损失的20多万,秦国哪还有足够的军力?怎么可能修整两个月后就能继续爆锤韩、赵、魏?甚至还斗胆灭掉西周?

即使在后来,仍旧爆发了多次各国合纵攻秦的事件,甚至还取得了一些胜利、甚至还攻到了函谷关。但这并没什么用,他们能一时打得嬴,但却站不住,毕竟各国联军不可能一直待在一起;一时的危机促成的联盟,怎么可能敌得过秦国的强悍势力、顽强意志?

我们看看随后秦昭襄王干了些啥。

公元前255年,秦国人夺取了周王朝的宝鼎、重器,并将西周文公姬延(即上一年的周赧王)赶走;

公元前254年,杨摎伐魏,攻下吴城;随后,韩王亲至咸阳朝见昭襄王,魏国宣布全国听命于秦王;

公元前253年,“王郊见上帝于雍”,秦昭襄王举行祭天大礼,这以前可是周天子的业务;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

在这之后,秦孝文王嬴柱在位3天而死,紧接着是秦庄襄王嬴楚三年,随后是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在秦国的体系下,单单更换国君带来的影响并不大,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国君更迭的过程,伴随着各利益团体的博弈;更迭完毕之后,又将是旷日持久的利益划分、王权与相权的博弈。

比如当初秦昭襄王上位,背后是芈八子(宣太后)与惠文后等势力的残酷争夺:“武王薨,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随后,更是一番血腥屠杀,诸位宗室公子、惠文后都死于非命;到了昭襄王后期,魏冉等人也被除掉......而嬴政登上秦王之位的过程,同样伴随着残酷的内斗。

而在所有内务搞定后,秦国才能统一思想、专心对外,这就是秦昭襄王死后,秦国大业耽搁许久的原因。

因此,相对于六国合纵,最耽搁秦国统一天下进程的反而是内部的王位更迭:换了王不可怕,由此带来的人事格局博弈、利益重新划分、战略操作层面的重新布局,将会消耗秦国太多的精力与时间,给六国以喘息之机。

至于白起被杀,对秦国更谈不上多大的打击。在军功爵制度下,秦国从不缺名将;那时的白起以魏冉时期的老臣自居,公然对抗秦王的命令,落得自杀并不冤。秦国的强大,强在高度集中的王权、把全国捆绑在农战之上的体系;如果秦昭襄王再多活个十几年,以那时已经接近完善的格局,对各国来个临门一脚并非难事。

7. 唐朝的王玄策一人灭一国到底是怎么回事?

编者按: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然而,实际上,王玄策率领“联合国军”攻入印度次大陆时,所灭的国家不止一国。

而在这场读来使人酣畅淋漓、血脉喷张的战争中,王玄策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使然。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历史侦查处从唐灭天竺之战的详细经过和地缘政治博弈的角度来给读者还原一个看得见的战争和看不见的地缘政治博弈。

唐灭天竺之战

唐贞观二十二年(647年),唐太宗以王玄策为天竺使节,蒋师仁为副使,唐玄奘弟子辩机和尚为翻译,一众50骑,携重礼自长安出发,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经由泥婆罗(尼泊尔),历经大半年的风餐露宿、卧冰尝雪,终于抵达戒日帝国。

此次,他们出使的目的是拜见戒日国主诗罗逸多,沟通大唐帝国与戒日帝国间的友好联系,从而牵制日益膨胀的吐蕃王朝。

然而,在他们刚刚到达印度后不久就听闻戒日王诗罗逸多在恒河晨浴时突然溺水而亡。

由于戒日王死的太突然,戒日帝国内部很快陷入了一片混乱,戒日王治下的帝那伏国率先发难,其主阿罗那顺趁机篡权夺位,驱逐戒日王室,并实行了残酷的宗教迫害政策。

当王玄策一行人进入戒日帝国后,得位不正的阿罗那顺,担心阴谋败露,招致唐帝国和吐蕃王朝的干涉,于是,先下手为强,派出了2000军队向王玄策的使团发起了攻击。

大唐使团寡不敌众纷纷战死沙场,仅王玄策、蒋师仁与辩机和尚得以幸免。此后三人被俘投入大狱,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全力帮助之下,王玄策、蒋师仁得以越狱。

九死一生的王玄策、蒋师仁,想到堂堂大唐帝国的使者,居然受到无端的侮辱,气愤之下的王玄策,于是火速单枪匹马进入泥婆罗,打着唐皇李世民的名号和吐蕃国主松赞干布招牌,对泥婆罗晓以利害。

同时,王玄策派蒋师仁赶往吐蕃搬救兵,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尼泊尔将7000人的军队借给了王玄策,而吐蕃也拨出了1200人的队伍交给了唐帝国使者。

在征召了8200人的部队后,王玄策又以一纸檄文召令近处各大唐藩属国派兵出征,终于在王玄策的东拼西凑之下,大唐使团组织起了一支万余人的师级“联合国军”。

王玄策率领临时组建的“杂牌军队”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回了印度,犹如神兵天降。阿罗那顺猝不及防,王玄策一路势如破竹,由北向南杀得阿罗那顺军鬼哭狼嚎、流血漂杵。

阿罗那顺紧急调度起了七万象兵,打算凭借着“象军”刀枪不入、势不可挡的态势,将前来进犯的王玄策军团碾为粉齑。

“象军”在冷兵器时代有着陆地“坦克”之称,身高4米多的大象,重达七八吨的体重,再辅以战象身上象舆负载手持弓矛的七名战士,冲锋陷阵时的战象往往如墙而进,所到之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可以想象,由七万头大象组成的“战象军团”,其犁庭扫穴、破门毁垒、践踏敌军的场景,简直犹如山崩海啸扫荡寰宇时的末日灾难。

面对一万骑兵对阵七万“战象军团”,且不说实力之悬殊,光是一波晃天动地象群踩踏大地的震颤之声,足以在气势上秒杀对手,战争尚未开打,敌人已然心惊胆裂。

因此,王玄策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古代中国人用兵讲求出奇制胜,象军虽然强大,但却有怕火的致命缺点。

事先探得军情的王玄策遂征集了大量水牛,将兵刃缚于牛角之上,牛尾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瞬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受惊的水牛不顾一切地朝着敌人的象阵冲了过去,战象遇到“火牛阵”更是乱作一团调转身体拼命往后冲,阿罗那顺军大败。

王玄策趁势掩杀,当场斩首三千,余孽残军震恐万状,纷纷慌不择路涌向恒河,一万敌军当场溺毙,另外的11000阿罗那顺军顷刻间成为了王玄策的俘虏,敌军一溃千里,阿罗那顺惊慌失措之下,只得收罗残兵,退往中天竺帝那伏国的首都茶鎛城。

茶鎛城墙高城厚,兼有重兵把守,要在短时间内攻克绝非易事,但对于来自大唐帝国的王玄策等人来说,攻城游戏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于是,在王玄策的指挥下,“联合国军”玩起了花样暴虐土著的游戏。唐军拿出了攻城的各种譬如云梯、石车、火攻等技量,虐得印度土著痛不欲生,仅仅三天时间,城厚墙高的帝那伏国首都灰飞烟灭。

山穷水尽的阿罗那顺只得仓皇逃窜到东印度,投靠到了东天竺王尸鸠摩麾下,尸鸠摩打肿脸充胖子,便借给了阿罗那顺一支军队,王玄策向敌人假意示弱,将阿罗那顺军引入埋伏圈后尽数歼灭,并一举擒获了阿罗那顺。

东天竺国国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火速请降。史载:

“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新唐书》)

东天竺国臣服后,王玄策坑杀完了俘虏的敌人后震恐整个印度。《旧唐书》载:

“余众尽坑杀,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

此后,王玄策押解着一万多人畜财物满载而归返回大唐向唐太宗复命,唐太宗当着阿罗那顺的面说了一段非常霸气 的话:

“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新唐书》)

你道德败坏本来我懒得管,可谁叫你得罪我的使者王玄策,不然你至于当了俘虏吗?!

王玄策借兵从北天竺打到了中天竺,又从中天竺攻入了东天竺一路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光灭亡中天竺“共收得土地五百八十余所”。

而当时的戒日帝国虽然是封建帝制国家,但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只有萨他泥湿伐罗、卡脑季、摩揭陀、羯朱嗢祇罗国在其实际控制之下。

其余三十余个土邦王国各有其君主、军队,各有其官僚制度及法律制度。它们只是屈从于戒日王的威严,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向他称臣纳贡。

因此,戒日王遣使唐朝其意在仿效唐朝建立一套中央集权体制,只是还没来得及实施,他就因为溺水死亡,大业中道崩殂了。

王玄策的出现,使得北天竺、中天竺和东天竺短暂纳入唐王朝的势力范围,而戒日帝国三大天竺地区的邦国就有三十多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玄策横扫天竺实际上是以一人之力灭了戒日帝国范围内的三十多个小邦国。

微妙的地缘博弈

唐灭天竺之战,我们看到了王玄策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能力,但实际上,王玄策是在借到兵后才得以施展其军事才华的。

那么,王玄策凭什么能组建起一支“联合国军”的呢?

从当时的地缘政治格局来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当时喜马拉雅山脉以南有强盛一时的戒日帝国;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有实力雄厚的吐蕃王朝,吐蕃王朝以东有着雄霸天下的大唐帝国,而吐蕃王朝以西还有个泥婆罗(尼泊尔)。

这四个国家在当时来说,都处于实力上升膨胀的阶段。当时的吐蕃王朝首领是松赞干布,吐蕃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实力飙升,开始逐渐由封闭的青藏高原开始向外拓展。

而夹在大唐帝国与吐蕃王朝间的吐谷浑,成为了吐蕃王朝对外开疆拓土的首选目标,吐蕃要向东发展空间,必须夺取吐谷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松赞干布遣使者出使唐帝国,并请求唐太宗赐婚。

唐太宗拒绝了吐蕃的请求,于是松赞干布以此为借口,统兵20万,向大唐帝国的属国吐谷浑开战,唐军出兵5万,以侯君集为帅,将吐蕃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此后,松赞干布携重礼再次遣使唐帝国请求赐婚,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下嫁给了松赞干布,至此,大唐帝国与吐蕃帝国开启了短暂的蜜月期。

虽然蜜月期短暂,但文成公主入藏也为大唐帝国与吐蕃王朝两国人民带来了30年的和平,在这段短暂的蜜月期里,吐蕃臣属唐帝国,甚至在贞观二十一年,唐帝国还征用了吐蕃军队一起攻打突厥,可以说,两国在这段时间里简直亲如家人。

而吐蕃主动与大唐睦邻和善之时,也派出使者前往泥婆罗迎娶尺尊公主,吐蕃与泥婆罗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了。但由于泥婆罗夹在戒日帝国与吐蕃王朝之间,国小势弱的泥婆罗为求自保,遂以两国姻亲为纽带臣服了吐蕃。

泥婆罗成为了吐蕃的领地后,从地缘格局来看,吐蕃王朝可以绕过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经由泥婆罗直趋印度北部的戒日帝国。

此时的戒日帝国虽然统一了印度北部,但若论实力远不及吐蕃,更无法与大唐帝国相提并论,尤其是强悍的吐蕃收服了泥婆罗后,戒日王更是担忧吐蕃会从背后“捅刀子”。

且此时的戒日帝国内部虽然实行了封建制,但并没有确立中央集权的体制,看似强大的戒日帝国实质上是30多个邦国林立的土邦而形成的集合体,戒日王只不过是他们的臣服的“天下共主”而已。

因此,戒日王一方面有着加强与大唐帝国的联系,利用吐蕃东面的邻居大唐帝国对其予以牵制,另一方面也有心仿效大唐帝国实施中央集权制度,彻底解决戒日帝国内部土邦林立各自为政的局面,只不过戒日王还没来得及落实他的战略构想时,却意外溺毙在了恒河。

也就在戒日王死后,戒日帝国的阿罗那顺篡权夺位,帝国内部陷入了内讧,出于担忧吐蕃和唐帝国可能干涉内政的考虑,阿罗那顺认为王玄策等人此行必是干涉戒日帝国内讧的。

在这种思维的主导下,阿罗那顺派兵攻打了王玄策等人,而王玄策逃出后,凭借着大唐帝国与吐蕃的亲密关系,泥婆罗与吐蕃的“铁杆关系”,最终,从两国共借来了8200名骑兵。

紧接着,王玄策以大唐帝国“天可汗”的声威,以一纸檄文发布了出去,唐帝国的“小弟”们也积极派兵前来助阵,最终,王玄策才能在短短时间之内,拉拢起一支规模庞大的“联合国军”队伍。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64)
韩三千苏迎夏免费阅读(韩三千苏迎夏免费结
上一篇 2024年04月02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4月02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