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荣宠(有没有像盛世嫡妃一样的文笔很好的古言小说吗)

1. 盛世荣宠,有没有像盛世嫡妃一样的文笔很好的古言小说吗?

强烈推荐月出云的《盗妃天下》和《凤隐天下》

《盗妃天下》:定亲八载,苦等四年,等来的他却拥着另一位绝色女子。一夕之间,江瑟瑟从正妃沦为侧妃。侯门深深,她不争宠也不承恩,原以为她帮助他便会比翼双飞,不想背后藏着更深的权利与阴谋,而他爱的是一个永远不可能站在他身边的神秘女子。待瑟瑟下定决心打算忘记他时,他却准备将她永远绑在身边。

《凤隐天下》:花著雨本是驰骋疆场的少年将军,一场赐婚,她却在新婚当晚被夫君次了一纸休书。她从弃妇沦为和亲公主,替嫁蛮荒,却遭千里追杀。面对一场场迫害,她劫刑场,隐身份、巧入宫,化身清丽小太监,与当初抛弃他的夫君和各方势力在期间周旋。

盛世荣宠(有没有像盛世嫡妃一样的文笔很好的古言小说吗)

2. 靖康之耻的韦太后到底有多惨?

靖康之耻,以金兵的暴 虐,北上金国的韦太后很难避免被人凌辱。如果以旁观者眼光,屈辱的遭遇确实悲惨。但如果以对比的角度和结局上看,韦太后比宋徽宗,宋钦宗,皇宫其他嫔妃帝姬公主女眷们,算是运气傍身并不算太悲惨。

靖康之耻是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2年,金国军队攻破宋朝的首都东京汴梁。当时掳走了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还有一众的皇宫后妃帝姬公主女眷妻妾等人,千里迢迢到金国的都城北国之地。史书称之为北狩,其实是被金国俘虏了,携带着战利品回国。这其中就包括慈宁宫的韦贤妃。

这个韦贤妃也就是日后宋高宗赵构的亲生母亲,后来被封为韦太后。不难想象,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和回到金国后的待遇,肯定是充满了屈辱和恶劣的对待。客观说,韦太后受辱做了亡国奴,是可悲的。

黄翼之的《南 烬纪闻》还记载:韦氏夫人已生二子,恐不得南归矣。

高为贵妃,却为金国完颜宗贤生有二个儿子。这期间可能真的不能细想,经历让人怜悯。也能够想到韦贵妃受到多少欺凌。那为什么我又说韦太后相对比后,算是好运傍身并不算太悲惨呢?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一,韦太后日后摆脱悲惨命运的基础,是宋高宗赵构入金营做质子,她被升职封为贤妃:

宋徽宗与宋钦宗这对父子,在金国军队兵临东京汴梁城下大难临头之际,想到的解决办法居然是急着推卸皇帝的宝座以及议和。可金国要求有质子,这些皇亲国戚完全没有为宋朝尽心尽责的想法。而是出了个馊主意,本质上与汉朝和亲一个套路,找一个不受宠的王子前去金国军营做保证。而宋高宗赵构正是这个合适的王子。

汉朝和亲是认一个宫女做假的公主,与异邦联姻。而北宋朝堂群臣想出来的,是将不受宠的王子宋高宗赵构送给金国做保证抵押。(当然也有说是赵构自己愿意去金国军营的)做戏做全套,只好把当时只是修容的韦太后荣升为龙德宫韦贤妃。

虽然被封为贤妃,但当时韦贤妃确实不受宠,这只是一种安抚行为。但正是这件历史节点,让韦贤妃有了日后成为太后的基础。因为所有皇亲国戚,王子宫女帝姬公主,几乎全部都不幸死在了去往金国都城上京的路上,或者城中。唯一只有宋高宗赵构活着,才能胜任南宋皇帝的位置。这让韦太后被日后解救成为了可能。不得不说是韦太后不幸中的万幸。

二,韦太后的摆脱悲惨命运的契机,则是在金国的待遇比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皇后帝姬公主们要好很多,由此可以摆脱金国的管辖回到南宋:

《宋史·韦贤妃传》记载:韦后北狩,年近五十。

这么说的目的无非是为韦太后摆脱屈辱的嫌疑,是存疑的。但也说明按照正史,韦太后顶多是干点体力活,没有被凌 辱对待。因为五十岁这个年纪,在封建北宋时代,已经是一名合格的老太太,年老色衰了。金人不会感兴趣,自然就不会有过份待遇了。

这对比其他诸如朱皇后,宁可为了保持贞洁清白而自尽,还是幸运得多。对比其他嫔妃和宫女帝姬公主等女眷,则更幸运了。起码是保存了脸面。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韦太后的屈辱还是存在的,不过相对比其他人却显得高高在上。比如宋徽宗与宋钦宗,被金国百姓和军民,要求举办牵羊礼。宋徽宗更是被封为昏德公,宋钦宗是重昏候,每次金国赏赐还要写谢表,受尽了屈辱和不堪。而其他进入浣衣院的嫔妃帝姬宫女等女眷,则没日没夜地接待着金国的高官贵族,显命公爵,甚至士兵,充满了命运的调侃与捉弄。

《南渡录》、《窃愤录》、《南烬纪闻》等书记载,韦太后被迫嫁给了金国盖天大王完颜赛里(完颜宗贤),甚至还生了两个孩子。

而韦太后却嫁给了金国上层贵族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基于此点看,至少地位与待遇都要强于乔贵妃,郑皇后等皇室女人。宫女帝姬等女眷就更比不得韦太后了。而且她只服侍一个人,横向保守对比来看,韦太后也算少受了些罪。侧面也印证了韦太后的风姿绰约与史书记载矛盾冲突的事实。

也正因为韦太后嫁给了贵族,才有了日后回归南宋的可能。如果是在浣衣营中,恐怕是不好回归的,一是人微言轻,微不足道。二是整日忙碌,不太可能。三是没有途径得知消息,更没有条件回归。

《宋史 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第二》:太后聪明有智虑。初,金人许还三梓宫,太后恐其反覆,呼役者毕集,然后起攒。时方暑,金人惮行,太后虑有他变,乃阳称疾,须秋凉进发。已而称贷于金使,得黄金三千两以犒其众,由是途中无间言。

贵族盖天大王完颜宗贤提过一个条件,恰恰说明了问题。什么条件呢?他要在交接前,要求韦太后拿出3000两黄金。即使在南宋,这也不是笔小数目。这说明至少完颜宗贤奇货可居,故意出难题,不想放韦太后回归南宋。而南宋迎接官随身怎么可能拿得出这么多岁贡?就算七拼八凑也难以达成要求。能借到可以推测韦太后人缘不错,甚至可能自己有一部分家私,也侧面说明她在金国的日子并没有那么难堪,对比之下过得还算可以。而更重要的是为回归南宋积攒了力量。

终于快马加鞭地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南宋,韦贵妃真正的幸福到来了。

回到南宋的韦太后,安享晚年寿终正寝,是整个靖康之耻唯一好结局的人,堪称撞大运:

赵构1141年与金国签订宋金绍兴和议(岳飞已经狱中屈死),以淮水大散关为界限保证安全之后后迎回母亲,她被赵构封为太后,得以安享晚年。韦太后公认得比较聪明敏捷,为了回到南宋高宗赵构身边,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其一是,凑齐3000两黄金,换一次回南宋的机会。其二怕耽误事,佯装称病与金国贵族,怕其反悔而速归。其三,赌咒发誓回到南宋,来换回宋钦宗(结果并没有),与好姐妹乔贵妃洒泪离别。才终于回到了南宋临安府。

她的晚年是幸福的,寿终正寝。好姐妹乔贵妃临别时就称:妹妹回到南宋,可享荣华富贵。而我只能老死在这金国番邦了。宋钦宗更是苦苦哀求,自己若能回归宋朝,甘愿做一个太一宫主当个道士 了此余生。韦太后答应了,由此回到故国南宋。可见晚年的幸福来之不易。

整个靖康之耻,只有韦太后2个人回归宋朝,韦太后安享晚年。那另一个结局如何呢?

同样回归南宋,韦太后是靖康之耻北狩唯一存活之人。而柔福帝姬结局因韦太后而凄惨得多:

同样回归南宋的柔福帝姬,下场更为让人怜悯。建炎四年(1130年),有女子以宋徽宗20女的柔福帝姬的身份逃回南宋,宋高宗赵构命老宫女和老宦官察验,皆圆满应对。只不过宋朝贵族女子要裹小脚,可这柔福帝姬却是一双大脚,令人起疑。柔福帝姬称是被金国军队驱赶,行走万里将脚放开变大。宋高宗怜悯她,封她做长公主,嫁给了永州防御使高世荣为驸马。

可惜的是柔福帝姬虽然没死在敌国金国境内,却罹难于自己的故乡。韦太后南归宋朝后,立即声称先前南归这柔福帝姬是假的,真的1年前已死在金国五国城,自己还带回了骨灰。后据调查称柔福帝姬是尼姑静善冒充的,宋高宗赵构随即赐死了这个公主。

《随国随笔》:“柔福实为公主,韦太后恶其言在虏隐事,故亟命诛之。”

许多人对此抱有异议,认为柔福帝姬其实是真的,当时就有人抱有此观点。现在的学者包括袁腾飞老师也倾向这个观点。柔福帝姬被杀的原因就是韦太后想掩盖在金国的耻辱。我也认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是,韦太后有足够的理由。二是柔福帝姬为何偏在韦太后南归前一年死亡。三是,那么多皇子,为何偏带柔福帝姬的骨灰回来?

不过金国人编撰的《宋俘记》记载: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嬛嬛入盖天大王寨,遣嫁徐还。皇统元年(绍兴十一年)亡。据此也有人认为柔福帝姬是死在了金国。但不论柔福帝姬是南归宋朝还是客死他乡,韦太后的结局对比柔福帝姬,也都可称之为美满幸运。

总得来说:韦太后虽然遭遇悲惨,但通过两个幸运节点,纵向和横向的角度,对比其他同样经历靖康之耻的宋徽宗宋钦宗,帝姬公主,宫女,甚至同样逃回南宋的柔福帝姬,过程结局都算的上美满。这与她的聪明敏捷把控自己的命运意识有关,更重要的,也是她的运气比其他人更好。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儿子宋高宗赵构成为皇帝才是韦太后幸运的基础,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好运呢?

你认为韦太后是什么样的人呢?

3. 历史上的女英雄有哪些?

华夏男儿多豪杰,但同样不乏巾帼英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说到女英雄,由于艺术作品的影响,有不少都为人们所熟知,但有的却只是文学作品的虚构人物,例如穆桂英。那么,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女英雄,你又知道几位呢?

商朝妇好:有记载的第一位女将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是其原配王后,乃是我国有历史记录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殷墟出土的甲骨卜卦表明,妇好曾多次受命征战沙场,攻克了诸多周边诸多方国。

武丁时期曾大肆对外扩张,使得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其一大重要臂助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一年夏天,商朝北境发生战争,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妇好主动请缨率兵出战,最终获得大胜。此后,武丁便经常让其担任主帅,先后击败周边二十多个方国。

甲骨文有“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的记载,而这也是妇好出兵最多的一次。要知道,受限于当时的生产能力和人口总数,彼时战争动用的人数往往不多,而这次攻打西羌妇好率兵一万三千,已经是规模极大的一次战争了。而此战之中,羌人的实力大为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

虽然妇好年仅三十多岁便去世了,但在现存的甲骨文献中,她的名字却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

晋朝荀灌:12岁率军突围求援

荀灌是颍川郡临颍人,晋朝平南将军荀崧的女儿,荀彧的五世孙女。荀灌自幼喜欢舞文弄墨,却爱拳打脚踢,舞枪弄剑,身为女儿身,却比男儿还要彪悍,常常跟在父亲荀崧身边行军作战,东奔西跑。

在名师指导之下,荀灌小小年纪就有了一身好武艺,刀枪剑戟,骑马射箭样样娴熟,尤善枪法。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建兴三年(315年),奉长安所遣征南大将军,监荆、梁、益、宁四州第五猗之命,杜曾率领一万兵马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

眼看城中粮食即将耗尽,荀崧便打算派人到襄阳求援,当时年仅12岁的荀灌,便主动请缨出城求援。荀崧开始不同意,后来经过荀灌多次恳求,他终于答应了。荀灌于是带领十几个勇士,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围,最终抵达到达襄阳。南中郎将周访派遣其子周抚,会同襄城郡太守石览援救宛城,最终击退了杜曾的军队。

蔡东藩在《两晋演义》中评价,“(荀灌)以十三龄之弱女,独能奋身而出,突围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

前秦毛皇后:率军力战不退,被俘宁死不屈

毛皇后是将门之后,其父为前秦镇守上邽的将军毛兴,出身将门的她自幼习武,一身功夫极为出众。长大之后,毛氏嫁给了前秦高帝苻登,并被立为皇后。

毛氏虽然贵为皇后,但因其擅长骑射,又极为悍勇,因而在苻姚之战中,毛皇后也随军出征并统军一万,负责驻守苻登的辎重粮草重地大界营。后来,后秦姚苌因战局不利,便派儿子姚崇率军绕道偷袭大界营,毛皇后则与苻登率军两面夹击,斩杀后秦军队两万余人。

然而,取胜之后的苻登却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姚苌得知之后便亲自率领三万骑兵再度偷袭大界营,毛皇后虽然率领军队和女侍卫力战不退,但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而战败,而她自己也力竭被擒。姚苌见毛氏美貌出众又武艺高强,便想纳其为妃,但却遭到毛皇后的怒斥。

姚苌见其宁死不屈,虽然不忍,但无奈之下还是命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示众,毛皇后就此香消玉殒,年仅21岁。

南北朝冼英(谯国夫人):巾帼英雄第一人、岭南圣母

冼英,又称冼夫人、冼太夫人、谯国夫人,是南梁、南陈、隋朝时期两广地区的俚族女首领、将军,因率领汉、俚各族百姓归附隋朝而被封为谯国夫人。历朝历代也曾对其进行多次追封,尊称其为“岭南圣母”。

冼英本为广东茂名人,自幼跟随父兄逞勇斗狠,颇有男儿气概,后嫁给北燕后裔、高凉太守冯宝为妻,婚后两人共同主政,一起处理政事。隋朝攻灭南陈时,她以岭南的粤西、桂南、海南之地归顺隋朝,而在此后的岭南反隋运动中,她又不顾年老之躯,协助朝廷平定岭南,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

冼夫人以边陲番族历事三朝,为人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使岭南地安定繁荣达半个世纪,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冼夫人不仅在协助梁、陈及隋三朝治理岭南方面业绩辉煌,而且她还是一位杰出的女将军,一员勇冠三军的猛将。

冼夫人先后被陈朝、隋朝敕封为“石龙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谯国夫人”,死后谥封为“诚敬夫人”。明太祖和清朝同治帝分别追封为“高凉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则誉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唐朝平阳公主:大唐开国功臣,娘子军、娘子关因其得名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史书上虽然没有留下她的名字(李秀宁乃虚构),但对于她的战功记载却较为详细。后世甚至称,大唐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另一半则是平阳公主打下的,这个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见其功绩。

作为李渊与嫡妻窦皇后的爱女,成年之后嫁给了遂末武将薛绍,两人就此居于长安。当李渊决定起兵之后,薛绍返回李渊身边,平阳公主返回了关中李氏庄园,散尽家财聚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并凭借胆色收编了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义军,仅仅三个多月便扩军数万。她不仅多次率军击退朝廷军队,而且接连攻占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因其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平阳公主被当地百姓称为“李娘子”,而将其军队称之为“娘子军”。

当李渊率军进入关中时,“娘子军”已经扩充至七万,且已经在关中打下了一片极为可观的地盘。此后,平阳公主又与李世民合兵攻克长安,李渊称帝之后则封其为“平阳公主”。关中平定之后,平阳公主则奉命前往山西驻守李家大本营,而其驻兵之处后来便被命名为“娘子关”。

然而,此后平阳公主的事迹便不再见于史料,再次出现则是在武德六年(623年)二月初,原因则是平阳公主的突然去世,对于这位战功赫赫的女儿,李渊为其举办了极为特殊的葬礼,而平阳公主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以军礼下葬的女性。

北宋折太君:出身“折家将”的“杨门女将”

“杨门女将”虽然极为出名,但其中多数均为文学作品虚构,与她们不同的是,折太君却是确有其人。从其祖父折从远开始,折家便是府州(今陕西府谷)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从其父折德扆开始,“折家将”便成为了北宋的名将世家,包括其父折德扆、兄弟折御卿和折御勋,以及折家后代折惟昌、折继闵、折克行、折可适、折可存等先后八代为将。

生于武将世家的折太君,青年时期便已经成长为了一名熟知兵法、文武双全的女将,经常协助父兄抵御外敌。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府州折家和麟州杨家结亲,折太君嫁给杨业之后,便随夫侍奉北汉,夫君在外征战,她便组织杨府的男女仆人丫环习武。

北汉被灭之后杨业归宋,折太君便又迁居开封府。雍熙三年(986年),杨业于“雍熙北伐”途中阵亡,折太君据理力争,上书陈述杨业战死缘由,最终使得潘美官降三级,监军王侁和刘文裕则被削职为民。

作为“杨门女将”的核心人物,史书关于她的记载并不多,其事迹大多出自《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等艺术作品。不过,杨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北宋名将世家,杨业不幸战死之后,与折太君的贡献应该是分不开的。

南宋梁红玉:南宋抗金女英雄

梁红玉出身武将世家,自幼便随父兄练了一身好武艺。北宋末年,方腊发动起义,官兵屡次围剿失败,结果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均因平定方腊起义时延误战机而被处死,梁家就此衰落,而梁红玉最终也沦落为了京口营妓(军营之中的妓女)。

方腊起义被平定后,童贯班师回朝后召营妓侑酒,梁红玉因此与韩世忠相识并嫁给对方,韩世忠的原配夫人白氏去世后,梁红玉便成为了韩世忠的继室。北宋灭亡之后,赵构建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梁红玉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战功,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

此后,梁红玉多次随韩世忠出征,并在建炎四年(1130年)的“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

绍兴五年(1135年),梁红玉随丈夫韩世忠出镇楚州,结果在同年八月二十六日死于楚州抗金前线,年仅33岁。史书中虽然对梁红玉有记载,但只是称其为梁氏,“红玉”则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的名字。

明朝瓦氏夫人:明朝第一抗倭女将

瓦氏夫人本名岑花,其父岑璋乃是归顺直隶州(今广西靖西县)土官,其自幼便聪明好学,不仅饱读诗书,而且习练武艺、精通兵法。成年之后,岑花嫁给了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土官岑猛,改称“瓦氏”。

岑猛作为土官,平日里飞扬跋扈、不服朝廷,结果最终因屡屡侵犯临部、不服征调而被朝廷派兵围剿,最终与其子岑邦彦战败身亡。岑猛死后,因其子岑芝年幼,瓦氏夫人代其主管政务,岑芝后又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奉调前往海南镇压黎族叛乱而战死,瓦氏夫人便又担负起了抚育岑芝之子岑大寿、岑大禄的责任,并继续掌管州内政务。瓦氏夫人理政极为出色,使得当地百姓安居乐业,赢得了百姓的广泛爱戴和拥护。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于倭患严重,瓦氏夫人奉命率兵前往江浙前线征倭,被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军衔,隶属于总兵俞大猷指挥。次年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泾镇截击倭寇,因敌众我寡,被敌重重围困,战斗激烈,头目钟富、黄维等十四人阵亡,瓦氏极为愤怒,亲自披发舞刀,往来突阵中,所乘马尾鬃为倭拔几尽,浴血奋战而出。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倭寇由平望奔王江泾(在嘉兴县北州里),瓦氏参加对倭寇进行追击围剿,全线斩贼首和溺死者约三千多人。五月初五,敌经金山卫,又被瓦氏击溃。六月,在陆泾坝(今江苏苏州境)战役中,瓦氏夫人率兵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

由于瓦氏抗倭有功,被朝廷封为“二品夫人”,而这也是“瓦氏夫人”这个称呼的来源。后因主战的总督张经被严嵩陷害入狱,瓦氏悲愤之下告老还乡,不久之后病逝,享年59岁。

明朝秦良玉:唯一一位位列王朝名将的女性

秦良玉,明朝忠州人(今重庆中部),擅长文章和骑射的她堪称文武双全。明末天下崩溃之际,秦良玉以一介女子之身,率领“白杆兵”屡屡出战,立下赫赫战功,就连崇祯帝也曾作诗四首对其大肆赞赏。

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乃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世袭石砫宣慰使(俗称土司)。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杨应龙在播州发动叛乱,马千乘奉命率军三千前往平叛,秦良玉则率兵五百押运粮草,后夫妻二人均立下大功,秦良玉更是位列南川路战功第一。

马千乘后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因得罪监军太监邱乘云而被囚禁致死,秦良玉因儿子马祥麟年幼,遂代领夫职。明末天下大乱,秦良玉与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

历朝历代在修史时,即使要为女性名人列传,往往也只会将其列入列女传中,而秦良玉则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作为王朝名将而单独列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太平天国苏三娘:天地会出身的太平天国女将

苏三娘原姓杨,本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擅长使用飞镖,后嫁给苏三为妻。苏三本是灵山天地会首领之一,手下有一支农民起义队伍,苏三娘于是便经常跟随丈夫外出征战。后苏三因叛徒出卖被杀,苏三娘为丈夫报仇之后,遂率部加入太平天国。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苏三娘率天地会两千余人到武宣东乡墟加入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跟随洪秀全转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位至女军军帅,先后参与守永安、围桂林、打长沙、攻武汉、破南京等战役。入南京城后,苏三娘任女营副总管,协助洪宣娇管理女营。

咸丰三年(1853年),苏三娘奉命与罗大纲各率男女军攻打镇江,战斗中她冲锋陷阵,飞身登城,其英雄事迹不胫而走。之后,苏三娘奉命镇守镇江,曾指挥女军多次粉碎了官兵的反扑。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从咸丰四年(1854年)之后,威名赫赫的苏三娘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史籍中关于她的记载几乎不见了。《天国志·列女传》对她最后的记载是,“乙荣五年(太平天国历,即1855年)嫁与罗大纲,自后无闻”。

除了以上十位之外,著名的巾帼英雄还有替父从军花木兰、镇国夫人樊梨花、勇抗蒙古杨招讨、白莲教首领唐赛儿、南明侠女杨娥、将门虎女葛嫩娘、秦淮八艳柳如是等等,她们虽是女儿身,但其故事却同样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4. 作为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的儿子?

李瑁是一个可怜的皇子,在横遭夺妻之恨后,却只能选择忍气吞声,眼睁睁地看着杨玉环被自己的父亲纳入后宫,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沉默,也为他换来了善终的结局。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自己的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安排了一门亲事,将右郎将军韦昭训的女儿韦氏许配给李瑁,不仅下诏将韦氏册封为寿王妃,还亲自主持了婚礼。

与此同时,李隆基的后宫中,也多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不是旁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杨玉环,而她另一个身份,则是寿王李瑁的前妻。

之所以李隆基对李瑁的婚事如此上心,其中的缘故就在于此,杨玉环本是寿王李瑁的妃子,两人婚后也十分恩爱,但李隆基却横刀夺爱,不顾名分,将杨玉环纳入了自己的后宫。

而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和堵住悠悠众口,李隆基就上演了一出亲自负责儿子婚礼的戏码,表面上看,可谓是父慈子孝,但实际上,这是以李瑁极大的痛苦为代价换来的。

对于李隆基的这种做法,我们不做评价,毕竟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之下,他做出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况且他还是皇帝,但对于李瑁而言,这就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了。

有句老话叫做夺妻之恨不共戴天,但对于父亲抢走自己心爱的女人一事,李瑁却选择了沉默,并非他愿意如此,而是他没有反对的资本,为了活着他不得不忍气吞声,这个抉择无疑是痛苦的,但对他而言也是明智的,最终,李瑁得以善终,子孙满堂。

李瑁之所以能够出名,不是因为他是李隆基的儿子,而是因为他是杨玉环的前夫。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李隆基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作为皇子的李瑁跟随母亲武惠妃出席,就在这场婚礼上,李瑁遇到了那个让他纠结一生的女子。

这个女子,就是我们熟悉的杨玉环,之所以她会在婚礼上出现,是因为她的叔父杨玄璬。

杨玉环出生在四川蜀州,其父杨玄琰也是朝廷官员,生在官宦之家的她,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像什么音律、歌舞等,十分精通,尤其在乐器上,杨玉环极为擅长弹琵琶。

不过,在杨玉环十岁那年,由于父亲杨玄琰因病去世,在蜀中举目无亲的她,不得已之下,只得投奔在洛阳为官的叔父杨玄璬。

在洛阳的日子,杨玉环并不是十分开心,毕竟这算是寄人篱下,不过好在她的叔父杨玄璬视她为己出,除了在生活上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外,还经常的带她出席各种宴会,以便让她散散心。

因此,在咸宜公主的大婚时,受邀的杨玄璬就带着侄女杨玉环出席了婚礼,但让杨玄璬没想到的是,这一次出门,居然改变了杨玉环的命运。

作为咸宜公主的“娘家人”,寿王李瑁和他的母亲武惠妃自然也出席了这场盛大的婚礼,而在婚礼现场,李瑁第一次见到了十六岁的杨玉环,惊为天人,仅仅看了几眼,他就决定要娶这位女子为妻。

将自己想法告诉母亲武惠妃后,那剩下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毕竟当时的武惠妃,可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之一,这点事情李隆基还是会答应的,况且李瑁也是自己的儿子,既然看上人家姑娘了,那就赐婚吧。

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李瑁遇到杨玉环的次年,二人喜结连理,组建了一个小家庭,带着父母亲人的祝福,踏入了婚姻生活,而在婚后,李瑁和杨玉环十分恩爱,可谓是郎情妾意你侬我侬。

如果没有发生后来的事情,那么李瑁和杨玉环就会平平淡淡地走完这一生,而史书上,对于李瑁的记载也不过寥寥数语,但命运就是如此多变,该来的终归会到来。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李瑁的生母武惠妃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八岁,她的去世,除了让李瑁失去母亲之外,也让唐玄宗李隆基失去了一个十分宠爱的妃子。

这一点毫不夸张,可以说,在杨玉环被纳入后宫之前,武惠妃算是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之一,虽说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但并没有影响到李隆基对他的感情,再加上她善于逢迎,因此很的李隆基的欢心。

早在李隆基还是皇子时,武惠妃就成为了他的妃子,而在李隆基登基后,先是封她为婕妤,之后有封她为贵妃,不久后,李隆基又表示出有封她为皇后的想法,但因为武惠妃是武则天后人这个关系,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才最终作罢。

不过,虽说没能封她为皇后,但李隆基对她的宠爱却有增无减,并且,在各方面规制上,对她的赏赐,基本上与皇后无异,由此可见,李隆基对武惠妃的宠爱有多深。

而武惠妃的突然去世,就让李隆基十分难过,当时的后宫中,不乏有姿色上佳的妃子,却没有一个人能让唐玄宗感到开心,因此,在武惠妃去世之后,李隆基郁郁寡欢了很长时间。

“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新唐书》

就在这期间,有人向唐玄宗李隆基进言,说李隆基的儿媳妇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在找机会端详确认后,李隆基发现果真如此,于是,就将杨玉环召进了自己的后宫。

此时,距离杨玉环与寿王李瑁大婚,仅仅过去了三年。

为了解决杨玉环的身份问题,李隆基可谓是煞费苦心,再决定要将杨玉环收进后宫后,李隆基先是以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祈福为由,敕书将杨玉环送进道观,令其出家为道士,赐号“太真”,并在数年后,正式的将她纳入后宫,封为贵妃。

而在这期间,作为杨玉环的原配,寿王李瑁被迫成了前夫,史书中没有记载李瑁在当时如何自处,或者作何想法,但后世中一些关于描写此事的诗词,却能很好的诠释李瑁当时的心情。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李商隐《龙池》

古语有云,夺妻之恨不共戴天,这要是换了旁人,恐怕李瑁会和对方拼命,但尴尬的是,这个抢走自己心上人的,却是自己的父亲,更重要的,他还是皇帝。

因此,在眼睁睁的看着杨玉环成为了父亲的女人,也从自己的妻子成为了自己的母妃之后,李瑁选择了沉默,即便是内心痛苦万分,但也没有表现出来,不仅如此,他还十分顺从的,接受了父亲李隆基给自己安排的另一门亲事,娶了右郎将军韦昭训的女儿韦氏为妻。

可能有人会说,李瑁不算男人,自己的女人被抢,却无动于衷,有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李瑁这么做恐怕是最明智的选择,虽说他贵为皇子,但李隆基可是皇上,如果李瑁有任何不满,恐怕就会因此死于非命,不久亲刚刚被逼死的三个皇子尸骨尚且未寒,为了活着,李瑁必须沉默。

前文提过,李瑁的生母是武惠妃,虽说她在生前深受李隆基的宠爱,但这并没有给儿子李瑁带来多大的实质性好处,除了按照惯例封为寿王之外,与其他皇子对比,李瑁不仅没有享受到特殊的待遇,反而从小就寄养在伯父宁王李宪的家里。

之所以会被寄养,主要是因为武惠妃在世时,曾先后为李隆基生过四子三女,但大多夭折,活下来的,只有寿王李瑁和咸宜公主,为了让李瑁健康长大,就将他送到宁王府,由宁王妃元氏哺养。

而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状况,虽说母亲受宠,但李瑁却与父亲李隆基的关系越来越远,说白了就是并不密切,这一点,在太子李瑛被废后,李隆基立李亨为新的太子而不立李瑁就能看得出来。

实在是李隆基的儿子太多,根本不差李瑁这一个。

也正因为如此,在武惠妃去世之后,李瑁在李隆基面前的存在感越来越低,虽说谈不上可有可无,但至少不太重视。

而夺走李瑁的妻子杨玉环,就是最好的证明,虽说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但毕竟还有道德伦理观念存在,不过,李隆基却并没有顾及这一点,在看到杨玉环貌美后,直接就下了手。

究其原因,除了李隆基个人原因之外,更多的就是李瑁在李隆基心中实在是不重要,抢了也就抢了,他也不能怎么着。

但这对于李瑁而言,就是一件如同剜心挖骨般的痛苦了,妻子被夺走,还不能有任何不满,这就好比扒光了李瑁的衣服,并被拉到长安的大街上游行,让大唐的亿兆子民都看着李瑁出丑。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李瑁被横遭父亲夺妻,并且还会在背后颇有兴致地讨论这件事。

这无疑对于李瑁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换做旁人,恐怕早就因此疯掉了,但李瑁却在沉默中活了下去,并十分顺从的,听从父亲对自己的安排。

不是李瑁没想过反抗,只是他拿什么来反抗呢?他可是亲眼看着太子李瑛就因为父亲起了疑心,说废掉就废掉,没有什么过错的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也是说被杀就被杀,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寄养的皇子,母亲受宠也已经是过去式,他有什么资格来反抗?

别说反抗,哪怕是流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意,恐怕都有杀身之祸,李隆基的儿子很多,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

正是十分深刻地明白这一点,也想活下去,李瑁才会选择了以沉默示人,所以,在杨玉环从寿王妃晋升成贵妃后,李瑁能做的,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不过,当时的杨玉环绝对没想到,数年后,自己居然死在了李瑁的面前。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公元755年12月),深受李隆基和杨玉环喜爱的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兵变,召集大军20万人,自范阳起兵,史称“安史之乱”。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是利令智昏,不仅听信谗言,将大将高仙芝和封长清杀害,还怀疑大将哥舒翰,最终,在洛阳失守后,长安的最大屏障潼关也被攻下,长安城岌岌可危。

不得已之下,李隆基便带着杨玉环等人出逃长安城,行至马嵬坡时,六军将士忍无可忍,认为这一切都是唐玄宗宠信杨玉环造成的,最终,无奈之下的李隆基,令高力士将杨玉环缢死在佛堂之中。

当时,李瑁就在跟随李隆基出逃的队伍之中,从头至尾,他目睹了将士们的群情激愤,也看到了父亲下令处死杨玉环。

对于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李瑁依然是沉默,或者可以说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将自己内心的情绪很好地隐藏起来,即便是这个女人曾经给自己造成那么大的伤害。

不过,后世有一种说法,指出在杨玉环被缢死后,李隆基安排李瑁去安抚众将士,而李瑁也趁此机会,游说太子李亨以及对李隆基心存不满的大臣,从而帮助李亨离开了大部队,转而北上,这才让李亨有机会脱离了李隆基的掌控,能够在灵武行宫自行即位。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李瑁也算是报了当年的夺妻之仇。

不管如何,杨玉环已经香消玉殒,大唐也从李隆基时代,进入了唐肃宗李亨的时代,而寿王李瑁,在安史之乱后,选择了继续低调地活着,他与韦氏的婚姻平平淡淡,两人共同生活了二十余年,期间,韦氏共为李瑁生下五子两女,也算是在相互扶持中,白头到老。

唐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寿王李瑁去世,唐代宗追赠其太傅。

小结:

李瑁的前半生,可以说十分的悲剧,自己的母亲处心积虑地想将其推上太子之位,但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对李瑁这个儿子感情不深,因此并未成功,而在其大婚后,妻子又被父亲夺走,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但在这种情况之下,李瑁十分明智地选择了忍气吞声,以沉默示人,因此也为他换来了活下去的机会,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以及大唐的风起云涌后,李瑁最终得到了一个善终的结局,不仅寿终正寝,且子孙满堂,这也算是命运对他的一点补偿吧。

5. 如何用繁花似锦写一首藏头诗?

繁花似锦

繁星闪烁挂星空,

花开富贵招蜜蜂。

似火骄阳照苍穹,

锦绣前程韶华增。

6. 与天下为聘盛宠嚣张妃类似的小说?

与《天下为聘盛宠嚣张妃》类似的小说:《纨绔世子妃》

作者:西子情

男女主:容景/云浅月

文案:她是国安局最年轻最具才华的上将,一朝为国身死,灵魂坠入异世,重生在天圣皇朝云王府唯一的嫡女云浅月之身。她是天圣皇朝云王府唯一的嫡女云浅月,亦是人人口中的纨绔少女,嚣张跋扈,恶名昭彰,为了给自己心爱的人一个机会启动凤凰劫。

纨绔少女对上少年世子,她的到来让表面平静的天圣皇朝幡然巨变。

说我嚣张?

说我纨绔?

说我就是一个顶着云王府嫡女的名头,打着内定太子妃的幌子,占着整个王朝最尊贵女子的身份,其实就是天圣皇朝第一废物?

靠!

非要逼我告诉你们我这一切其实都是装的?

佛曰:装也不容易啊!

纨绔少女重生,是继续纨绔到底,还是为了正名而展现温婉才华?

上一世恪守严谨,日日劳累。这一世难得上天眷顾给了这样一个身份,怎么也要活出一个安逸来。

奈何你想安逸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给你机会。

那姑奶奶就自己开辟出一条安逸的路来。

惊才艳艳,智慧无双,且看一双纤纤素手如何挑起腐朽皇朝的乾坤盛世,谱写一场盛世荣华下的锦绣篇章。

7. 古代皇帝下葬的过程是怎样的?

这要看是哪朝哪代的皇帝,太平盛世的皇帝,下葬时全国服丧,大操大办;死的不是时候,或者陵墓没建好,有的放了几年才下葬;最惨的是一些末代皇帝还没准备墓地就死了,还得用别人的。

由于各时代下国葬的礼法、规格不同,就不细说了,今天聋王给大家说几个有痛点的悲催皇帝。

始皇帝没开个好头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驾崩,死前有两件事没做好:一是立太子,二是陵墓还没建好。死的也不是时候,正好是七月暑天。负责秦始皇生活的赵高发现皇帝驾崩后,打起了改立胡亥为太子的小算盘,秘不发丧,为了掩盖尸体散发出的臭味,就在车后拉了一车鲍鱼;胡亥继承皇位后,发现秦始皇陵墓还没有盖好,于是调动七十万民工抢建,建好后已经是九月了。秦始皇在防护措施很差的年代,一路奔波,加之陕西天气炎热,等两个多月后下葬进,已经烂得面目全非了。

光绪皇帝墓烂尾尸体放了一个朝代

1908年,光绪死的不是时候,驾崩后第二天,老佛爷慈禧太后也死了。别看光绪是皇帝,实权在慈禧手中,慈禧为自己准备的东陵已经建设了14年,于是很快盛大下葬;

慈禧平时挥霍无度,丧事又大操大办,国库空虚,结果光绪帝的皇陵成了烂尾工程,没人去操办这事。直到5年后,改朝换代到了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发现光绪皇帝的尸体还放在皇宫中的一间小黑屋里,有点于心不忍,才拨款加紧修建崇陵,光绪方入土为安。

崇祯皇帝借用别人的陵墓

李自成占领紫禁城后,发现在煤山上吊自杀的明朝崇祯皇帝还没安葬。李自成这点还不错,没有没有虐待崇祯的尸体,而是安排昌平州负责安葬。

当时太监在煤山发现崇祯皇帝的尸体后,用门板将他和周皇后的尸体一起停放在东华门外的放平民尸体的芦席棚子里,然后凑钱买了两口便宜的柳木棺材,用砖头当枕头,把崇祯皇帝和周皇后放在了棺材里。

顺天府昌平州的官员接到李自成安葬崇祯皇帝的命令后,却没钱,没办法找了十个当地的土豪,让他们捐点钱算是安葬费。于是万事从简,在崇祯的柳木棺材上刷了点红油漆,周皇后的棺材上刷了点黑油漆,又让太监找了件皇帝、皇后平时穿的衣服、帽子换上。

但又为一件事犯了愁,明朝末年国库空虚,崇祯没为自己准备陵墓,

有人提出之前崇祯一位姓田的妃子葬在这,干脆借用一下吧。

这些明朝遗臣在田妃墓前,像老百姓办丧事一样,准备了猪、羊和纸叠的金银,然后打开了田妃的陵墓,把田妃的棺椁从原来的墓座上移下来,这时才意识到崇祯的棺材只有棺,没有椁,比妃子的还寒碜,于是将田妃棺材从椁里抬出来,把崇祯的放进去。

没钱办贵重的陪葬品,只能买了一些铜、铅赝品替代。之后大家点长明灯,发现田妃长明灯的缸中只有两寸多深的油,下面全是水,将就着用吧,大明都灭了,这长明灯·····

时间紧,其实是没有钱给崇祯刻立高大的石碑,于是找了砖头砌了个碑,用铁条加固了一下,虽然潦草,但也算是这些明朝遗臣心了。

看这亡国皇帝,结局比老百姓还惨。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80)
快穿文,妖孽受x精分攻,在每个世界修罗场
上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