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灭万古(苏轼抱怨好诗都已被杜甫写完假设杜甫未写春望)

1. 吞灭万古,苏轼抱怨好诗都已被杜甫写完假设杜甫未写春望?

你好,我是春风渡雨,谢谢诚邀这个问题!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好诗是不是都被杜甫写了?第二个是苏轼能不能写出《春望》这样的诗?

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杜甫的《春望》,苏轼写不出来。

1、苏轼的性格及文风

苏轼的性格特点:生性放达,为人率真、豪爽、乐观。在命运乖蹇、前途无望时仍能通达透澈,看开一切而不沉伦,这是一种心境的极致。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在写人、咏景、状物时,善于以奔放豪迈的形象 、飞动峥嵘的气势、扩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善于创制铿锵的音调,一改过去的婉约缓拍节调,变成强音促节。其最具代表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龙吟 小舟横截大江》等。旷达风格、苏轼的诗词以其“旷达”的风格而被诗人所推崇,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在他的诗词中体现了豪迈豁达、俊逸豪丽,用舍由时、行藏在我,悠然旷远、超尘出世的气质。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究其原因是因苏轼受到庄子的影响 ,同时自己也信奉外儒内道的“杂糅”思想,这也和当时的宋代佛教文化背景有关。最具代表的就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婉约风格、人们习惯上称苏轼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殊不知苏轼写的最多的是婉约词,比起早期的婉约词内容单调、题材狭窄,他的婉约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别具一格,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浓重的情爱,用绰约的隐愁表达鲜明的个性。苏轼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让婉约之风得以高扬。《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

苏东坡是千古罕见的文艺全才,苏轼在诗、词、古文、绘画等领域都有贡献,他的诗在宋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他的词,改变了整个词史,开创了豪放之风;他的古文让他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绘画开创了文人画的先风。

但李泽厚先生说,苏轼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文学作品多么的出众,相比于屈原、李白、杜甫,他可能都要逊色很多,但苏轼的伟大在于他的精神,他找到了一条面对儒家困境的解脱之路。

这条路他之前的先辈没找到,所以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彻底对“入世”绝望,选择“出世”;要么始终对“入世”耿耿于怀,心力憔悴。

前者有陶渊明,他是真的放下了,而且放下之后不会再想起,陶渊明也真的在桃花源中获得了宁静。

后者最典型的就是杜甫,不管受什么挫折都不会改变对朝廷的忠心,对天下百姓的忧虑,他是知识分子中“最儒家”的一个,那种固执让人钦佩和感动。

而苏轼的路就是既“入世”又“出世”,在红尘中达成内心的“出世”,而他居然还做到了。

对苏轼诗、词、文的点评。(摘自网络)

诗:东坡诗在北宋也可称为一代名家,和黄庭坚并称,瓯北诗话中,赵翼将其作为北宋的代表,但就其笔力,犹和王安石在伯仲之间,就开创性和后世影响力,尚不如开创江西诗派的黄庭坚。黄庭坚虽然名义上以东坡为师,但实际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作品风格受苏轼影响不多,反而黄庭坚是杜甫的忠实门徒。总体来说,苏轼诗,只能算是宋诗一流水平,远不如李杜地位。词:词以婉约为正宗,苏东坡实际也是各中好手,比如江城子(十年生死)、水龙吟(咏杨花)都是佳作,但就整体而言,东坡婉约词在词坛不具深远影响力。苏词最大的贡献,自然是开拓豪放词一派,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豪放词的实质是,以写诗的方式写词,以写文的方式写词,实际上把本来“别是一家”的词体,变成了和诗一家的新诗体。就其大略,可以理解为开拓了一种新的写诗方式,就其分量,是无法和杜诗大宗地位相比。文:苏东坡文名很盛,但在散文这个领域,整体的成就无法和一代文宗韩愈相比,在宋六家中,各有千秋,也不是明显出类拔萃,与欧阳修齐名,与王安石匹敌,只是文风差异;与苏辙相比,只是险胜;可能胜过苏老泉,还有被透明化的曾巩。

2、杜甫的性格及文风

杜甫的性格特点:忧国忧民、乐于为他人扬善,而无文人相轻之恶习;勇于自我批评,对世人披肝沥胆;敢于自我牺牲,具有任侠品性。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风格兼备,“沉郁顿挫”为主。

1、杜甫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杜甫一生可分为四大时期,特别是中后期的生活,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生活经历上大致可分为:“壮游——失意——困苦——落魄”四个时期来形容。纵观杜甫一生,青少年意气奋发到遭遇官场失意,中年仕途不得志而生活困顿,直到老年生活落魄、客死他乡。在现实中,杜甫的志向(忠君报国、济世忧民)受到了挫折,现实的无情与生活得不如意,让他情感深沉郁结,无法发泄,承以诗抒怀,以诗明志,以诗言情,体现在创作风格上即“沉郁顿挫”。2、独特的历史背景促成了“沉郁顿挫”的特色的定型。杜甫一生正好生活在盛唐和中唐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历经百年无战事的盛世,而到中年又遇“安史之乱”的战争。无论盛世还是乱世,杜甫情感虽随时代而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他报国建功的思想。因此,他的诗虽沉郁而志不变,常有顿挫之感。因其所在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他写出的诗都是表达对人们的深刻同情,跟揭露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从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表现手法也很蕴藉沉著,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杜甫的诗,无论在情感内涵方面,还是情感表达和声律使用方面,都实现着"沉郁顿挫"的诗风。他的诗,因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而成千古大家,辉炳万代。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春望——作者: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饮中八仙歌——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是诗圣,是古往今来的诗歌史上集大成者。杜甫诗非常博大精深,就其深广,李白也不能过之,如古人之评,杜甫诗是兼百家之长,而独至巅峰。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诚然,杜甫诗生前名气不显,但历代以下地位越来越高,这意味着杜甫作品中有非常多值得后人学习或者说可供学习的东西,在唐代有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宋代有王安石、黄庭坚等一大批追随者,苏东坡本人对杜甫的诗歌也有很大程度的学习和借鉴。而且杜诗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诗”,对苏辛的豪放词,甚至其他文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清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以《庄子》、《离骚》、《史记》、 《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为六大才子书。可见《杜工部集》并不仅仅是一部诗集来看。

所以,终上所述:苏轼不管是在性格上,还是文风上,以及对事物的观察角度、胸怀抱负上都写不出杜甫的《春望》。

二、苏轼抱怨,好诗都已被杜甫写完!

如果苏轼说过这句话,那么我认为苏轼在自谦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自己内心之中的真实写照。

表面看来,苏轼最喜欢陶渊明的诗,他晚年写过和陶诗,但陶渊明只是苏轼晚年的朋友,而杜甫则是苏轼一生的朋友。

以下部分内容来自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裕锴先生演讲。

杜甫多次梦到过李白,而苏轼也曾梦到过杜甫。苏轼还详细记载了杜甫向自己托梦一事:仆尝梦见一人,云是杜子美,谓仆:“世多误解予诗。《八阵图》云:‘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世人皆以谓先主、武侯欲与关羽复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我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近。然子美死近四百年,犹不忘诗,区区自明其意者,此真书生习气也。

当时宋代有很多人为杜甫诗作注。杜甫有一首五言绝句《八阵图》,宋代一些注释家给出的释义是诸葛亮遗憾没能吞并吴国,徒留八阵图。而苏轼认为这是不对的,因此他就做了一个梦,苏轼说杜甫在梦中站出来说,我的意思不是这样的,我的意思是吴国和蜀国是唇齿相依的两个国家,不应该互相去图谋对方。所以最后蜀汉之所以被消灭,就是因为蜀汉有吞吴之意。其实苏轼是借杜甫之口,以托梦这种传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杜诗的理解,苏轼认为自己才是杜甫真正的知音。

杜甫:《屏迹三首》其二

晚起家何事,无营地转幽。

竹光团野色,舍影漾江流。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

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然而苏轼说这不是杜甫的诗,这是东坡居士自己的诗。

子瞻云:“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或者曰:“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居士曰:“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诗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苏轼文集·书子美屏迹诗》)

苏轼的观点就是:粮食是神农发明的,但我们不能说种粮食的人就是偷了神农的东西。同样道理,作者写成的诗就成了公共财产。每个人都可以把古人的诗当作自己的诗,只要能从中找到共鸣。

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宋朝出现了很多集句诗。所谓集句诗,就是把古人的句子重新编排变成自己的诗,沿用的就是苏轼的这个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轼占用了杜甫的著作权,但另一方面,他又把杜甫看成自己的代言人,自己很多生活体验、内心情感杜甫都已经在诗中表达过了。

苏轼对杜甫的远大志向极大肯定。其实,杜甫在宋代有些政治家眼中,就是一个无用的文人,不光无用,口气还大。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自己比喻成贤臣,然而“子美自比稷与契,人未必许也”(《东坡诗话·评子美诗》),别人认为杜甫是文人,虽有远大志向,但没有才能,苏轼则不同意。

然其诗云:“舜举十六相,身尊道益高。秦时用商鞅,法令如牛毛。”此自是契、稷辈人口中语也。又云:“知名未足称,局促商山芝。”又云:“王侯与蝼蚁,同尽随丘墟。愿闻第一义,回向心地初。”乃知子美诗外尚有事在也。

(《东坡诗话·评子美诗》)

苏轼认为杜甫虽为文人,但非常高明,有古代贤臣稷与契的思想。杜甫诗中称赞了舜政治亲民的治理方式,批评了秦商鞅的苛政。

杜甫对商鞅非常反感,苏东坡也是如此,他对商鞅曾进行过严厉的批判,认为秦用了商鞅变法当然富国强兵,但这对普通民众非常残酷;征战六国时,更是以杀人多少论赏,这是泯灭人性的。

因此,苏轼对于杜甫远大志向的肯定,主要源于杜甫提出的仁政思想。

苏轼还经常化用杜诗意象和模仿杜诗句法。例如,《双石》诗序中的一段: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北。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乃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

这里苏轼又做梦了,他梦到自己在颍州,有人请他去官府,官府门上挂了一块写有“仇池”的匾。这两个字来自杜诗,“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秦州杂诗二十首》)。

在《和陶桃花源》诗引中,苏轼又再次提到“仇池”,“此乃福地,小有洞天之附庸也”。可见,“仇池”是苏轼心中的桃花源。之所以会梦及“仇池”,实在是苏轼对杜甫的诗太熟悉了。苏轼不仅把自己喜欢的有小孔的假山称之为仇池石,而且把自己的笔记命名为《仇池笔记》。“仇池”二字即出于此,也是从杜诗中而来。苏轼写的《江月五首》,完全模仿杜甫的“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月》),他还自认为这是古今绝唱。“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然后一直写到五更,这种模仿有点拙劣,但也证明苏轼太喜欢《月》,太喜欢杜甫的诗了。

此外,苏轼还写了200多首题画诗,很多也是学杜甫的。

所以,终上所述:按我们现在的说法,苏轼就是杜甫粉,而且还是超级粉!对苏轼来说,杜甫的诗那也必然是好的。

毛泽东曾经对苏联著名作家费德林说:“他(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后人艺术欣赏的不朽文献……也是给全人类留下的优秀文学遗产。”

鲁迅先生曾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郭沫若在参观杜甫草堂时题词:“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2012年9月,在成都举行的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活动时,著名书画学者黄锦祥即兴赋诗曰:“行吟惠义腹中诗,沉郁高扬赋我思。讴云颂月无闻语,吐尽人间疾苦词。”千载历史的回音壁上,崇杜之声不绝于耳。。。

最后总结:

其实杜甫和苏轼的名气,从历史而至现在,已经足以体现他们的实力了,当然他们的才华也称得上这份名声。杜甫以诗闻世,而他又因他的忠君爱国、关爱民生的人格精神扩大了杜诗的影响。而苏轼以全才闻名,而因他的旷达、风趣、轶事,也加重了他文才的传播和影响。

所以单就文学性而言,杜甫伟大,读杜甫时常会堕泪,思想、情感、语言、技巧全部称得上一代宗师,引来无数后人模仿。苏轼的伟大在其人生观,他的人生之路和人生态度成为了后世文人的精神良药。

吞灭万古(苏轼抱怨好诗都已被杜甫写完假设杜甫未写春望)

2. 燕太子丹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太子丹是荆轲刺秦王的计划背后主谋,策划人,出资人,以及总的负责人。

↑太子丹制定了暗杀秦王嬴政的计划↑

但他其实也是一个崇尚暴力,胆小懦弱之徒。

荆轲刺秦,是太子丹赌上燕国与秦国两国国运的大手笔,当然,也赌上了他和秦王嬴政两人的命运。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难题。

太子丹,姬姓,名丹,是当时燕王姬喜的太子。

公元前227年,太子丹开始策划暗杀秦王嬴政,他首先找到了燕国著名游侠田光,但田光推辞了,他以年事过高,拒绝了太子丹。田光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他也有一颗拳拳的爱国赤子心。

接下来,田光做了两件事:向太子丹推荐了他的好友——荆轲,荆轲义不容辞的答应了;田光为了激励荆轲的士气和决心,挥剑自刎而死。

↑荆轲是真的猛士↑

太子丹和荆轲强忍悲痛,加紧图谋,要想暗杀成功,必须得有合适的理由作为遮掩,荆轲提出,自己假扮为使者,以燕国名义,把庶地督亢一带的城池作为礼物,进献给秦王嬴政,献城需要地图,把匕首藏在地图里,就能够伺机暗杀。

但只是献城,恐怕诚意还不够,于是荆轲找到了当时在燕国躲避秦国追捕的樊於期,这个人的人头很值钱,秦王嬴政对他的首级势在必得,“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

荆轲的意思很明显——再拿着樊於期的项上人头。 太子丹同意了这个方案,而樊於期竟然也答应了,自刎而死。

还没出征,就已经死了两位杰出人物,太子丹这是不计成本啊。 其实,死的不只是这两位成名人物,还有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姬”,为了讨好荆轲,太子丹把这位美姬杀死,砍下双手赠给了荆轲。

↑太子丹的策划不惜别人生命↑

堂堂一国太子,像搞黑社会似的,砍别人的头和手,缔交你我的友谊和同盟。

太子丹还给荆轲找到了一个副手,“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不知道荆轲为什么会答应用秦舞阳做副手,从后来秦舞阳的表现来看,太子丹的眼光比田光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而太子丹选择秦舞阳的缘由,竟然是秦舞阳十三岁时就敢杀人,而且人们都不敢忤视他,一副很屌的样子,唬住了天下人,包括黑帮思想极其严重的太子丹。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万事俱备,风萧萧兮易水寒,太子丹送别荆轲,但他显然对这次暗杀抱以极大的乐观,国家生死之事,太子丹却看轻了,一旦刺杀失败,秦国必然疯狂报复燕国,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场报复甚至会是灭国之战!

荆轲失败了,但他尽了全力,太子丹派给他的副手秦舞阳,被事实证明就是一个怂货,没有帮上荆轲一点点忙。

荆轲被抓后,英勇不屈,最终被肢解而死,又被剁成肉酱,送回燕国,同时来到燕国的,还有秦国名将王翦率领的秦国大军。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破燕国首都薊都(今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奔辽东。在衍水河畔,秦国大将李信追上了太子丹,太子丹藏到水里,侥幸逃脱。

↑荆轲万古留名↑

可以看出,太子丹并没有军事指挥的才能,搞搞阴谋暗杀也搞不好。

燕王喜向赵国代王嘉求救,代王嘉哪有那个能力,但他出了一个主意:”这次的祸事都是太子丹惹出来的,只有把太子丹斩首示众,人头献给秦王,才能消除秦王之怒“ 代王嘉乃遺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然而,太子丹的人头,并不能挽救燕国的灭亡,公元前222年,即燕王喜三十三年,秦将王贲率兵追到了辽东,俘虏了燕王喜,燕国就此灭亡。

燕国共传国43王,800年。亲手把燕国推向灭亡的,正是太子丹。

↑太子丹身死国灭↑

假如太子丹的暗杀计划成功了呢?秦国难道会因为嬴政之死而停下统一的脚步吗?

绝对不会!这才是太子丹计划的悲哀之处。

当时秦王嬴政的长子扶苏已经年满十五岁,秦国空前强大,嬴政即使死于荆轲之手,扶苏也能顺利即位,在文武群臣的支持下,完成吞灭六国的壮举。

3. 马谡的军事部署到底有没有错?

马谡失街亭,绝大多数的责任在诸葛亮,他不应该用一个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参军去镇守那么重要的隘口。

蜀汉在刘备死后没几年,诸葛亮就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战争,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伐魏战争。此次北伐曹魏失败的根源就是重要据点街亭失守,街亭失诸葛第一次北伐战争的转折点。

诸葛亮的此次北伐并非是要兵出关中,占领长安,直指洛阳,他的战略目的非常的务实:占领陇右,夺取凉州,将曹魏西部地区纳入蜀地。

陇右有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这三郡如果被蜀汉夺得,顺势北上占领凉州,那么蜀汉丢失荆州的战略损失将得到弥补,蜀汉就在地域上摆脱被困的劣势,同时还能给曹魏的西北方向更大的军事压力,结合到汉中东出上庸和房陵,蜀汉进击中原,吞灭曹魏还是有可能。

诸葛亮确定了夺取陇右的战略目的率军北伐,但是要给曹魏一个假象——兵出斜谷道,攻击长安,占领关中。

诸葛亮制造假象的目的只有一个:迷惑曹魏大将军曹真,让曹魏主力大军驻守在斜谷道、褒斜道一带,防御蜀军的进攻。拖住了曹真的主力,诸葛亮就要安排蜀军主力快速北上,攻占陇右三郡。

陇右与斜谷道之间的战线很长,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关口必须守住,这就是街亭。街亭地处陇山山脉的一处谷道出口处,此处是魏国的安定郡与陇右的南天郡连接的必经之地。

街亭易守难攻,只要遏住其谷口,挡住大道,曹魏大军无法通行,同时守军可以倚重谷道两边的山势固守。地理位置优越的街亭既是此战的关键,同时也是此战最为容易立功的地方。

主要固守住街亭就万事大吉,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就能实现。诸葛亮根据战略目的进行了战术安排:赵云、邓芝部在褒斜道率军作为疑兵迷惑曹真主力,令其不北上救援陇右;魏延、吴懿率领蜀军主力北上攻击陇右;最为轻松的镇守街亭交给了参军马谡。

马谡是马良的兄弟,马良是刘备的心腹谋士,马良兄弟都是荆州人士,在蜀汉属于核心集团的荆州派。马良死于夷陵之战,死得很冤枉,南蛮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战死后,其部下将怨气发泄于蜀军身上,杀了刘备的谋士马良。

马氏兄弟不但与刘备关系很好,更与诸葛亮关系很铁。马良在世的时候与诸葛亮兄弟相称,马良死后,诸葛亮待马谡如子,马谡侍诸葛亮为父。

马谡一直以参军的身份跟随在诸葛亮身边,很有谋略,在平定南蛮少数民族造反的过程中给诸葛亮出了很多很好的计谋,其中平定孟获的就是马谡提出来的“以夷制夷”的方针。

诸葛亮希望马谡能够独当一面,更想提拔他到更高的层面,马谡缺乏军功,毕竟从未没有领兵出征过。诸葛亮就把镇守街亭的任务交给马谡,主要守住,就大功一件,不但让其领有军功,同时还能在军中逐渐树立威信,更能得到一定的实战锻炼。当然,诸葛亮还是给他配置了另外一员大将王平辅佐。

街亭之战的结果很惨重,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固守主道,坚守不出的策略,全军上山驻扎,最后被曹魏救援陇右的张郃围山断水,导致蜀军大败。张郃大军如同一把楔子,切入了诸葛亮估计陇右和赵云部中间,随时都可能将蜀汉北伐大军分割围歼。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后,彻底放弃了原有部署,只能逐步退兵。同时在斜谷道的曹真主力明白了诸葛亮的意图,陇右危机已解,放心的兵出褒斜道追击撤退的赵云、邓芝所部。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曹魏的战争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主要责任在于诸葛亮自己用人不明,有私心想给马谡平添军功所致,诸葛亮自己也明白是他的责任,后来上书后主刘禅自降三级,马谡问罪被斩。

很有才能,颇有谋划的马谡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明眼人都知道驻守街亭主道就能万无一失,确保张郃大军不可能轻易的通过街亭,他为何要全军上山固守,至大军于死地呢?

马谡贪功,他希望取得更大的功劳。

马谡太渴望取得战功,从参军走向前台了,镇守街亭在一个“守”字,这样的功劳其实是说不口,拿不出手的。只有彻底的歼灭曹魏的增援大军,才是真正的大功劳一件。

马谡想实施关门打狗的策略,让曹魏援军轻松通过街亭,然后控制住谷口,攻击其后方,令驻扎在不远处的王平部攻其曹魏援军前锋,马谡领军攻其后部,合围魏军,达到围歼的效果。

马谡的战略实施非常的冒险,如果成功收获却极大——歼灭曹魏的有生力量,这才马谡驻守山顶,分兵王平部的主要目的。

魏军主将张郃并没有上马谡的圈套,魏军所致后,并没有冒然的前行,而是率军围住山脚,断了山顶的水源,导致蜀军大乱。由于马谡大军被围,与王平所部通讯不畅,导致短短两天时间,蜀军就自乱,无奈下山与张郃决战,最终惨败而逃。

如诸葛亮守街亭的策略在于“稳”,马谡攻街亭的策略在于“险”。对于整个北伐战役来说,街亭的重要性其实被诸葛亮自己忽略了,同时也被自己的私心蒙蔽了,启用了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为将,最后导致了大好局面功亏一篑。

4. 为何诸葛亮的儿孙却是草包?

“玉不琢不成器“,掌握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和历练,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儿子,成就天壤之别的主要原因。

三国后期,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惺惺相惜的老对手,两人无论是智谋和胆魄都是旗鼓相当。甚至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还略为胜他一筹。

两人均为当世杰出英才,可后代成就却有天壤之别,严重一点的说是云泥之别,司马懿的儿孙不但取代了曹魏,还灭了蜀汉和东吴,创建了晋朝。

司马氏创建晋国从公元266年--到公元420年,延绵了150多年,虽然东晋以后司马氏缺乏了实权,但名义上还是门阀世家承认的君主。

相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子孙在蜀汉以后就泯然如众人,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从成就上看,司马懿几个儿子,完全是碾压诸葛亮的儿子,

毕竟晋朝的确是司马师、司马昭兄弟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得以建立的。相反,诸葛亮的子孙,除了锦竹一战的忠义外,无任何实际的成就。

为何如此多人为诸葛亮后人惋惜呢?

因为从家世和教育上看,诸葛亮的后人完全能碾压司马师兄弟。众说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后来成就如何,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关,所以原生态的很很重要,因此古代才有虎父无犬子的说法!

诸葛瞻的父亲诸葛亮是一代奇才不说,其母亲黄月英更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位奇女子,论出身黄月英系出名门,自小聪慧过人,而且动手能力很强,

由于家世的关系,她不但熟读兵书,还智勇双全,在文韬武略和足智多谋方面,连诸葛亮都自愧不如,特别的是她研发机械能力还不输鲁班。所以即便民间传说她容貌上不如普通女子,但儒雅秀气的诸葛亮,却还是力排众议的迎娶她,

娶了黄月英后,诸葛亮的事业如虎添翼,不断的缔造各种神奇的传说,可以时候诸葛亮的传奇有一部分的功劳归功于黄月英。

实现一下,父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母亲比夫妻还有优秀,特别是一手手工活堪比鲁班,这样的家庭教育出了的孩子,本应颇有成就。

有人会说,诸葛瞻的平台不如司马师,其实诸葛瞻的平台,并不比司马师兄弟差,甚至资源和地位、名望上,比司马师兄弟要高的多。

诸葛亮去世前,对蜀汉做了长远的规划,而接替他的人,无论是蒋琬、费祎,都是他推荐的人才,武将上他将毕生的所学都传给了姜维,对姜维委以重任。

这些人后来都独挡一面,所以即便是诸葛亮去世了几十年,蜀汉在他们的维持下,刘禅能在蜀汉宫殿内,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蜀汉整体运作正常,与曹魏,东吴保持鼎足而已的势态。

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提拔和重用,对诸葛亮懂得知恩图报,更重要作为蜀汉荆州系的实际掌陀人,诸葛亮对于荆州系尤为关键,可以说是一面旗帜。

从刘备当年在白帝城,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就能推断,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并不一般,此时的刘备还有另外几个儿子,各自代表徐州系和荆州系、益州系,

刘禅能继位,诸葛亮的相助是一定的原因,因此诸葛亮即便是去世,刘禅和众人对诸葛瞻都是照顾有加,其在蜀汉的地位比司马师在曹魏的地位要高,

由于诸葛亮的关系,其在蜀汉百姓的名望也很高,甚至许多蜀汉百姓认为他是诸葛亮第二,蜀汉危机存亡的大救星。

父母的能力出众,家庭教育到位,出身名门世家,个人职场发展如鱼得水,假若没有危急存亡的锦竹之战,可能诸葛瞻将会名垂青史也不一定。但诸葛瞻的结局,令人很意外,转折来的太快让人一时无法接受!

诸葛瞻如此高的起点,为何成就不如司马师兄弟?

有人说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家庭教育的问题,也有人说是诸葛亮去世的太早,诸葛亮平时太忙,缺乏对儿子的管教有关,还有人说是因为司马懿长寿捡的漏。

从夫人的角度上看,按道理来说,诸葛亮的儿子也应该比司马懿的优秀,因为司马懿三个嫡子,都是他的正妻张春华所生,可能出了容貌外,无论是名气和智慧,张春华都不如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

但司马懿对这三个儿子还是颇为看重的,毕竟古代的父亲对儿子还是照顾有加,司马懿这个人虽然心计深沉,但对家人却很重情重义。

从他一直鼎力支持家族发展,支持和照顾儿子们独自面对各种纷杂的环境中,我们能找到两者差异所在,原司马懿的儿子能完胜诸葛亮后人,原因正是司马懿除了在教育上下功夫,还很重视儿子们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司马懿不顾风险,经常带着儿子在身边,甚至让派遣他们冒着风险去冲锋陷阵。

司马氏能成功取代曹魏,司马师这位嫡长子可以是居功至伟的,正是他在关键时刻,集合了三千精锐,才逆势翻盘。而他也实际上是晋朝的开创者之一,司马师能力出众,连当时的名士何晏,在结识了他以后,说出了这样一番评价:。”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司马帅字子元)是也。”

从成就上看,司马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切都与司马懿的循循教导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就是司马懿并没有过多维护他,而是给与他压力,让他独自面对复杂的朝堂环境,司马师在曹魏的压力下,经过各种的磨砺才得以成器。

司马懿将自己毕生战战场上的经验,悉数传给了司马师,由于司马懿经常让司马师,司马昭随军出征,两人也曾经诸葛亮与姜维屡次交手。

司马懿的言传身教下,兄弟两人也不辜负司马懿一番苦心,司马师在新城之战等战役中,突显了在临机决断的军事才华,其做事铁腕而果决,连司马懿都兴叹不已。

司马昭在内部事务的管理能力,也得益于司马懿的纠偏和指导。两兄弟一内一外,相互扶持相得益彰,才稳固了司马氏取代曹魏的局面。

反观诸葛瞻兄弟则不大相同。 诸葛瞻有兄弟两人,但是诸葛乔并非诸葛亮亲生,而是诸葛亮过继诸葛瑾之子,而且诸葛乔在25岁时,就病逝了。

所以历史对诸葛乔的记载,不过寥寥数笔,因此诸葛亮唯一的后人,仅有诸葛瞻一人,诸葛瞻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它出生的时候诸葛亮人到中年,此时诸葛亮实际上是蜀汉掌陀人。

因此他一出生,蜀汉的大臣都来恭喜诸葛亮,诸葛亮四十六岁才得了怎么一个宝贝儿子。 当然是非常的高兴的,

但是这个时候,诸葛亮却难以分身,埋头于大小事务的诸葛亮,忙于理顺蜀汉的大小事务,诸葛亮是个事无巨细都要管的人,

工作量高度负荷的诸葛亮,又抽不出时间陪伴诸葛瞻成长,所以诸葛亮对蜀汉事无巨细都管,自己临终也遗憾,缺乏时间陪伴家人,跟遗憾对诸葛瞻的教育的缺失。

其实诸葛亮对诸葛瞻教育并不担忧,因为家里还有一个更优秀的黄月英在,正是这位贤内助,让他得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

但彼时的诸葛瞻的确是年幼,诸葛亮无法学司马懿把他带着身边,将毕生的经验传授给他,所以他只好把所学交给了徒弟姜维。

当然此时的诸葛亮,并不认为仅活到50多岁,所以认为时间还够,黄月英教育上其实也可圈可点,诸葛瞻无论是文学和谈吐举止,还有学识理论都不弱于司马师等人。

而且诸葛瞻继承了父母的聪慧,自小就聪明过人,学什么都快就能有独到见解,这让诸葛亮非常的欣慰,毕竟中年得子已经非常难得,儿子还很聪慧懂事,那个父母会不因此为荣呢?

从性格和人生理想,诸葛瞻也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以匡扶大汉为己任,这方面比起司马师和司马昭要有抱负得多。所有后世对他才遗憾不已。

但诸葛瞻成于诸葛,也败于诸葛。

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仅是个孩童,可以说刚到了启蒙年龄,作为诸葛亮唯一的血脉,蜀汉无论是刘禅,还是诸位大臣,都非常重视他的成长,

可以说对他是呵护有加,刘禅把他接到宫中抚养不说,还给与最好的教育,等他到了成亲的年龄,还与他结连理。

历史上虽然认为刘禅水平一般,但不得不说,刘禅能幼年登基,最后三家归晋后能得以善终,并非是扶不起阿斗,反而是一位极具智慧的人才。只是历史时候以成败论英雄,

父亲是名臣,岳父是皇帝,妻子还是张飞的孙女,拥有这样的条件诸葛瞻,可以说还是平步青云,但他却如温室中的花朵,被众人宝贝一样的呵护着,

毕竟以诸葛瞻的身份,如果不是他主动请缨,任何人也不敢贸然让他亲临一线,同时即便他啥也不干,百姓因为爱戴诸葛亮的关系,凡是好的都归于诸葛武侯,

这样的环境和条件,让诸葛瞻虽然有才华,如一块璞玉,但欠缺历练和打磨,在历史上诸葛瞻的成绩并不起眼,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都很接近,来来回回那么几件事。

相比司马懿一家人战战栗栗的逆袭了曹氏,诸葛瞻的人生是太过如意了,缺乏挫折和压力,一路升迁中,在景耀四年(261年)与董厥共同管理蜀汉,

但是也在这时候,他开始与姜维产生了间隙,但有亲戚的关系,面对刘禅重用黄皓又无可奈何,该怎么连吴抗魏,没有一个具体方案,却毫无眼光的削姜维的兵权。

自认做对了的诸葛瞻,没想到仅过一年的时间,司马氏的大军就接连突破了汉中防线,邓艾绕路突袭蜀汉的后方,在前后夹击下。

刘禅无计可施,只好动用诸葛瞻纸张王牌,因为这时候无论是人气,名望,呼声,诸葛瞻都是最恰好的人选,刘禅和蜀汉的百姓对诸葛瞻也给予厚望,

毕竟他就是诸葛亮的儿子,怎么也得到诸葛亮真传,在人们看来,诸葛瞻哪怕就动个手指,就能轻易地将邓艾摁着摩擦,

按当时的情况,诸葛瞻也是怎么认为的,因为无论他带的人马,还有主场的地理条件,都比邓艾具有优势,特别是邓艾3000人是长途奔袭的疲惫之师,诸葛瞻可以轻松获胜。

但诸葛瞻缺乏历练的缺点此时出现了,这个缺点正是导致诸葛瞻十倍于敌,还有主场之利,依然失败的原因。

在锦竹之战中,诸葛瞻一开始就因为指挥失当,错失最好的阻敌之机。战役刚开始,,诸葛瞻并没有快速行军,而是到了涪亭就开始观望。黄崇此时建议诸葛瞻,率领蜀军快速占据险要关隘,这是阻挡魏军最佳的方法,邓艾无法进入平地,必定困在山中不战而降。

但诸葛瞻却犹豫了,这里显露出他临阵决断的能力欠缺,没有敏感的战场意识,对于肩负的重任并不很清晰,

当诸葛瞻依黄崇之言时,邓艾已经踏入了平地,诸葛瞻此时并未一鼓作气,直接战败邓艾疲惫之师,而是退守绵竹。这样给予了邓艾充足的休整时间,

此时诸葛瞻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守住绵竹,不让邓艾过去静观其变。因为把邓艾拖在锦竹的时间越长,对于诸葛瞻来说是越有利,

邓艾没有较好的攻城器械,人数也不多,粮食又少,如果诸葛瞻采用坚守,加频繁扰袭的方式,肯定让邓艾疲惫不堪。

但是面对坚守的诸葛瞻,邓艾仅仅用最容易的伎俩,就激得诸葛瞻愤怒不已,放弃了坚守锦竹的优势,陈兵列阵对战邓艾。孙子兵法有云,将不能怒而出师,诸葛瞻的不理智,最终导致了蜀军全军覆没。

虽然诸葛瞻在后来战到最后坚持不降,获得了忠义的名声,但实际上他的延误战机,还有临阵失策,最终葬送了蜀汉。他的失败也影响了刘禅的心理,导致最终刘禅放弃了坚守成都,而是开门归降。

小结:

综合来说,诸葛亮儿子不如司马懿儿子的原因,并非诸葛亮教育上的缺失,反而是诸葛亮留给诸葛瞻众多的荣誉,财富和地位,也因此导致诸葛瞻如宝贝一样被蜀汉呵护,虽然他聪慧如父,但却缺少实际基层工作经验,也缺乏磨砺,最终在面对强大对手时,完全失去了方寸,也打碎了诸葛亮的神话,身为父母应该吸取诸葛瞻的教训,可尽量给孩子最好的条件,但切忌把孩子捧成了温室的花朵,成为了一个巨婴,因为即便是你呵护有加,最终他们还需要独自面的挫折,从司马师兄弟身上,可见只有经历磨砺不断的成长,孩子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5. 描写生死的诗句?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原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2、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

原诗节选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译文

有时又表现为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那死而后已的忠心让鬼神感泣。有时表现为祖逖渡江北伐时的楫,激昂慷慨发誓要吞灭胡羯。有时表现为段秀实痛击奸人的笏,逆贼的头颅顿时破裂。这种浩然之气充塞于宇宙乾坤,正义凛然不可侵犯而万古长存。

当这种正气直冲霄汉贯通日月之时,活着或死去根本用不着去谈论!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3、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出自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原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译文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我家的高楼就连着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着长戟在皇宫里值班。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但我已发誓与丈夫生死共患难。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遗憾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原诗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

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5、

6. 古代有哪些诗人写过绝命诗?

谭嗣同与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并称为“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早年在湖南提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主办了《湘报》,同时又倡导开矿山、修筑铁路,主张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出了许多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狱中题壁》等。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并且写下惊天地、泣鬼神、不绝望、有大义、的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清朝.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

谭嗣同参与变法失败,但仍义气满在,希望其他参与变法改革的人,如古代被诬逃亡的张俭一样有人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

诗人也希望其他维新人士,如古时一样经历的杜根一样,忍住求生坚持下去,等待时机而东山再起。谭嗣同在生死关头,仍然侠义在心,也寄希望于战友生存下来再去找机会完成变法维新大业。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两句诗写得悲壮豪气又有不变的志向和情怀,对诗人来说死不足惜,面对屠刀仍然仰天大笑而初心不改,但是仍要与志同道合的战友肝胆相照。而他不怕死不躲避,死生志向不变如初。无论生与死都肝胆相照,如昆仑山一样永立长存。

谭嗣同坚持自己信念,大义在心为自己的志向不惧砍头,真正的大丈夫气概。

同时谭嗣同又见侠气冲天,临到生死关头时,仍然还顾及同为维新变法之人的安危,真是仁人志士的胸怀,让人觉得更加可敬而大赞。特别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写得精彩,向来为许多仁人义士,特别是爱国人士的称赞,并且经常引用。

然而清朝支持维新的皇帝光绪,斗不过有权术的守旧的慈嬉。

谭嗣同等依靠光绪来改革变法,强国利民的维新失败又是必然。况且大清王朝到这时已经是晚期癌症,维新变法等于晚期癌症人打点止痛药,没什么用。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97)
重生之一世巅峰(有没有好看的重生小说)
上一篇 2024年04月26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4月26日

相关推荐

  • 医婿叶凡免费阅读(极品医婿叶凡大结局)

    叶凡因为冲喜入赘到唐家,而叶凡也因小时候唐若雪救自己一命也对唐若雪一见钟情,但唐若雪的母亲和姐姐姐夫一伙人最初瞧不起叶凡认为叶凡是一个废物,但叶凡医道、武道崛起后,唐若雪的母亲还是看不上叶凡,两人也因误会离婚,但唐若雪随着时间对叶凡真正了解后...

    2024年01月08日
  • 官场新秀(前期康姨母没怎么在盛家作妖)

    很多网友说,康姨母这个人是纯粹的为了坏而坏,说她在盛家挑拨离间,做下的那些狠毒事情,都是因为她嫉妒自己的亲妹妹,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对。康姨母这么聪明,在王家这样的家庭养尊处优长大,又在康家处于不可一世的绝对地位,她当然不会只是因为嫉妒就去...

    2024年02月12日
  • 重生之军嫂(重生之妖娆军嫂大结局)

    叶雨含恨而终,再睁眼时,却回到了孩童时代,这时候她的父母还未身亡,她发下毒誓,这一世她定要让所有窥探叶家者深陷囵圄,身败名裂。...

    2024年02月12日
  • 重生1980:野性年代(有哪些好玩的沙盒游戏)

    当初买来和朋友一起玩的,自己玩的时候野人老是趁着你在干事的时候一惊一乍的,砍树的时候背后那瘆人的怪笑依旧萦绕在我的耳边,当时和朋友选择了留在岛上那个剧情,一个流程下来大概也就四十个小时左右,没有去山洞里拿完所有的东西,就直接去找BOSS了。...

    2024年03月26日
  • 网游重生之绝世剑神(有什么好看的小说或者大片)

    大家好,我是广州小林。作为一名生活领域的原创作者,在这里我想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对您所帮助。...

    2024年04月20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