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大人的双面宠妻(好词佳句有哪些)

1. 总裁大人的双面宠妻,好词佳句有哪些?

南宋杰出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写诗人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郎的性格。“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诗人所营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诗人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都辩识不出了。“沉醉”二字流露出了诗人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致”两句,就把这种意兴推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忘情的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有一叶扁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醒后渡“回舟”的有趣情况。还想在这藕花世界流连欣赏,但已暮色苍茫。要想荡出这“藕花深处”,却又无路可通。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暮色苍茫的天空,突然出现一群雪白的鸥鹭,与湖面碧绿的莲叶,火红的芙蕖交相辉映。

宁静的湖面上空,突然奏起人声,鸟声和水声的交响乐章。这是一种多么动人心弦,令人陶醉的境界啊!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段,把移动着的风景和诗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诗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诗人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全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其意境的新奇感,描述的婉曲性,语言的通俗化更让人赞赏。

总裁大人的双面宠妻(好词佳句有哪些)

2. 隋朝还会亡国吗?

中国古代经历了两个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另一个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通常只记得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却忽视了杨坚同样是结束中国长时间分裂的伟大帝王,他创建的隋朝也是个无比强大的国家,但是隋朝却与秦朝一样十分短命,仅仅传位二世便亡了。虽立国时间短,可隋朝为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抹灭的,没有隋朝也就没有后来承隋制达到封建王朝巅峰的唐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秦朝若交到扶苏手上,那肯定不会二世而亡;同样的如果隋文帝传位给杨勇,隋朝的国祚是不是能更久呢?

秦二世是胡亥,隋二世是杨广,这两人完全不同。胡亥是昏庸无能,毫无作为的皇帝;杨广则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很有雄心壮志的皇帝,他击败杨勇成为太子并继承皇位只是他宏伟理想的第一步。杨广能击败杨勇也证明他确实很有能力,在杨广还是晋王时就表现出了十分优异的性格特点,不仅忠诚孝顺,不近女色,还十分勇敢,勇于承担责任。反观杨勇,经常做一些让自己父皇母后不高兴的事,又十分宠爱侍妾云氏,冷落太子妃。独孤皇后是最在意这个的,从杨坚在她身前都只能宠爱她一人就可以看出来,在独狐皇后晚年时,杨坚临幸过尉迟氏,后来独孤皇后逝世了,杨坚才敢封了两个夫人,一个皇帝一生只拥有四个女人,这是十分少见的。可如今杨勇宠妾灭妻,怎么可能让独孤皇后看着顺眼。而且杨勇跟他父亲的性格很不像,杨坚对他也是渐渐失望。

最终在杨坚和独孤皇后经过多重考虑后,作出了废除杨勇立杨广为太子的决定,可能他们也没想到这个决定日后会断送大隋江山吧。

杨坚驾崩后杨广顺利登基,继位之初杨广就表现出了自己过人的一面。在那时隋朝的主要威胁就是高句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杨广毫不犹豫的三征高句丽,稳定了隋朝边境,也扼制了高句丽图谋中原的野心。同时杨广将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动摇了几百年来的门阀制度基础。随后他又努力的去完善科举制度,让有才之人不再受门第的约束能为朝廷所用,打破了阶级之间的隔阂。当然杨广最大的成就还是开凿了大运河,为了便利南北往来运输,杨广花了六年时间来开凿这条运河,可惜运河全线贯通没多久隋朝就大乱了,杨广也慢慢走向灭亡。

杨广能够拥有这么一连串的成就,绝对不能算是昏君,他所做的事都是明君该做的事,最终导致隋朝灭亡也只是因为他太心急了,想一个人完成几代人要做的事,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杨广是很有才,所以也十分自负,非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变革,这样就触动到了一些贵族的利益,又加重了底层百姓的负担,两头都得罪了。所以隋末不仅有农民起义,也有贵族起义,谁都想在这乱世之中分得一杯羹,杨广就是再有才华和抱负也双拳难敌四手,隋朝不久就在诸军混战中土崩瓦解。

既然杨广当皇帝会导致隋朝灭亡,那么杨勇当皇帝会这样吗?显然不会,杨勇也许没有杨广这么有抱负,但他属于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不会搞大的改革,最多是执行好当初隋文帝制定的政策,当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在乱世之后本就应当无为而治,秦朝统一天下却实行暴政,国祚只有十五年,汉朝一统天下后前几代皇帝都推崇“无为而治”,这才有了汉武帝时期的盛世江山。同样的若杨勇上台,大概率也会无为而治,大臣们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就行,国家短期内没有大的兴建活动和变革,隋朝也就能立国更久。

3. 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老三?

九子夺嫡中,有人是陪跑的,有人纯粹就是凑数的,而三阿哥胤祉,完全属于后者。

康熙选储君,并不是唯年龄论的,他的选储心态,经历了唯嫡子论、唯利益论、唯形势论,但唯独没有以皇子的年龄大小作为一种标准,如果康熙是要挑年纪大的,那么大阿哥胤禔就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大阿哥手段果决,完全不缺乏一个君主所需要的人格条件。

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反而是康熙最早“踢”出局的两个儿子,康熙还在世时就已经开始囚禁了,所以年龄大,在康熙这里不是什么优势,反而是劣势。

所以三阿哥胤祉,并不存在这种年龄上的优势,而且也并不符合这三种“选储”论的某一种。

唯嫡子论,是每一个年轻皇帝都会有的心态,没有一个皇帝是不喜欢嫡子的,康熙二十岁的时候,拥有了胤礽这个嫡子,因为此前已经有嫡长子承祜早夭了,所以康熙对他很是小心翼翼,直到胤礽长到了一岁多的时候才册封为太子。

培养胤礽,花费了康熙大量的精力,胤礽三十多年太子生涯,在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可父子最终还是因为权力反目,不得不让人唏嘘。

唯利益论,是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之后的选储心态,这个时候的康熙和历史上的汉武帝很像,儿子很多,妃嫔更是不少,各种言语的干扰让康熙对胤礽开始不满,后来为了保证自己皇权的稳固,废掉了胤礽,这也是九子夺嫡的开端。

在康熙四十七年一直到康熙驾崩的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利用“储君”作为诱惑,让几个皇子互相争斗,暗中周旋,他想要的,只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唯形势论,这是康熙皇帝生涯尽头的一次顿悟。

六十一年皇帝,康熙带着大清百废具兴,又由盛转衰,消灭了三番,稳定了北部边境,抵挡了西北准噶尔,这些功绩都是伟大,却又因为六下江南造成官场内部奢靡的风气,大清内部腐朽不堪,康熙急需一个适合的人挽救大局。

这个形势,唯有四阿哥胤禛最适合,胤禛无党无派,心思缜密,行动孤独,正适合当一个昏聩世道的振聋发聩者,所以康熙最后的传位,既是出乎了守旧集团的意料,也是印证了治国安邦派的想法,选了老四。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雍正能给大清续命。

之所以说老三是凑数的,完全是从这三个角度来看的。

胤祉的生母是康熙的荣妃马佳氏,但荣妃是康熙二十年才册封的,在康熙十六年以前,马佳氏连嫔都不是。

她的出身并不高,比起胤禩的生母良妃可以说是半斤八两,最重要的是,马佳氏的嫔位,也是在生出了胤祉几个月后才被册封的。

可在康熙的后宫中,马佳氏是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她非常能生,在康熙六年到十六年的这十年时间里,几乎达到了一年一胎的频率,本来胤祉也不是荣妃的长子,可其他的儿子都早夭了,荣妃属于是命很不好。

所以荣妃地位确实不高,但却很受康熙的宠爱。

在大清,生母的地位就决定了皇子的地位,以前只有嫡子庶子有着明确的地位差距,但在大清,就算是妃和嫔的差距,相应皇子的资源和宠爱都不一样,如果地位更低一些,生母连嫔都不是,那么皇帝相应的资源都根本不会倾斜给他,努尔哈赤、皇太极对待自己的儿子们就是如此的。

因此胤祉和胤礽没得比,但胤祉也是幸运的,他刚好处在一个康熙大量丧子的人生阶段,胤祉本来是康熙的第十子,可排在他前面的兄长全部早夭了,可见这早夭率高得可怕,儿子的成活率低自然就会引起康熙的重视,所以康熙对胤祉的培养,也很上心。

除了不教胤祉怎么当皇帝,康熙交给胤礽的东西,胤祉也有一份。

胤礽七岁的时候能射虎,胤祉也不差,一样能够敏捷地打猎,深受康熙的宠爱,但胤祉的天赋并不在骑射和武学上,而是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自幼就看很多书,对汉人老师无比恭敬,严格来说,胤祉是康熙诸子中,最有学者底蕴的一个。

都说一个老师的言行举止、社会地位会对学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胤祉的老师陈梦雷、杨文言就是这样,他们很有学识,但却没有什么权力和高官之位,比如陈梦雷,他是康熙九年的进士,按理说他这么早的进士肯定能在康熙朝成为大官,但陈梦雷却一直是在翰林院修书,文学底蕴十足,政治经验几乎为零。

这样的老师教导,胤祉也成为了一个“书呆子”人物。

说胤祉是一个完全的书呆子,那肯定是不合适的,毕竟他是康熙的儿子,有很多为人处世的东西不可能模仿陈梦雷,作为皇子,不聊政治那也是一条绝路,但胤祉在政治上的敏感性,确实很低。

比如他就不懂看别人眼色,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

康熙三十八年,胤祉在敏妃章佳氏(胤祥生母)去世还没满一百天的时候竟然做出了“剃发”之举,在满族的文化中,头发是很敏感的东西,胤祉这种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叛逆的,所以康熙十分愤怒,将胤祉的郡王爵位降为贝勒,胤祉这可是一点都不冤。

三十八年,敏妃之丧未百日,允祉薙发,坐降贝勒,王府长史以下谴黜有差。——《清史稿》

这件事导致整个诚郡王府的“降格”,可见牵连极大。

之所以说是诚郡王府,是因为胤祉此时本来已经是“诚郡王”了,在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他让胤祉掌管镶红旗大营,胤祉做得不错,因此在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给胤祉册封郡王,要知道这个时候康熙根本没有几个儿子有爵位,可见康熙对胤祉的看好。

但要说康熙这个时候有意推胤祉当皇帝,那也是天方夜谭,归根结底,还是胤祉的生母地位太低了。

所以从胤祉“剃发事件”不难看出,胤祉这个人的城府不深,甚至有一些学者的“不羁放纵”,毕竟大多数学者年轻时都是有些不拘小节的,但有些他们眼中的“小节”,却是共识的“大节”。

也是这一件事后,康熙清楚地知道这个儿子是个什么人格,对于胤祉的定位也开始清晰了。

康熙有意把胤祉往“学者”的方向培养,正如唐太宗的嫡次子李泰,当年也编著出了《括地志》,康熙作为众皇子的父亲,自然希望每一个儿子未来都前途无量,有所归属,但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每个儿子都当皇帝,也有儿子需要在别的道路走出新的前途。

康熙四十七年,在康熙带着一众皇子巡幸塞外时,“废太子”事件爆发,因为胤禔对太子胤礽“失德”的弹劾,康熙决定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此时的胤礽已经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得知被废后心态崩溃,而胤禔则是“趁胜追击”,找人私底下“魇镇”胤礽。

魇镇之事等同于以往的“巫蛊之术”、“诅咒之法”,胤禔的手段狠辣,本来此事康熙并不知道,但胤祉却知道胤禔的行为,私下告诉了康熙,康熙得知胤禔对手足做出如此残忍之举后,立即下令囚禁了胤禔,并将有关的皇子全部囚禁起来。

就这样,胤禔被提前结束了夺嫡资格,而胤祉也因为这次“举报”被卷入了九子夺嫡的漩涡中,其实胤祉除了举报给胤禔添堵以外,并没有太多的夺嫡心思,也或许胤祉一开始有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更像是凑热闹的想法,他的出发点和胤禔、胤禩等人不同。

这就造成了胤祉在九子夺嫡中是一个很另类的存在。

比如胤禩、胤禵等人无时不刻都在想办法夺嫡,胤禩先是为自己而争,在“毙鹰事件”后被康熙踢出了局后,又把自己的“八爷党”转为支持胤禵的“十四爷党”,总而言之,从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事件之后,一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九子中的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夺嫡,有的为兄弟,有的为自己。

但胤祉不同,他不为自己,也不为兄弟,说白了,他就是挂名“九子夺嫡”,可夺嫡之事做的极少,胤祥尚且是因为足疾睡在病榻,无法参与,可胤祉却不同,他可是有着很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他都不去夺嫡。

那么他去做什么了呢?

他居然写书去了,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学者,而这件事,还和康熙有关。

在世人的眼里,康熙是一个为了自己皇位玩弄帝王心术的皇帝,但事实上,康熙的心中也有“学者梦”。

明末时期,利玛窦将西方数学传入中国,而这种西方数学和“天文”仅仅挂钩,反而成为了朝廷的“禁学”,而康熙自幼学习了这种数学,在他的晚年,他感念于这种算数方式的便捷,唯恐失传,于是亲自教会了梅钰成很多西方数学的基础、进阶知识。

除此之外,康熙还设立了“算术馆”,把大清最有数学天赋的这群进士召来学数学,不久后,康熙下令让算术馆的众人编修一本关于天文和数学的“集大成之作”,此作后来命名为《律历渊源》,而主导编修这本书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的三子胤祉。

别看大家都在夺嫡,胤祉反而被打发来修书,其实胤祉是康熙的“另类传承”,最重要的是,康熙只给三个儿子封了亲王之爵,一个是胤祉,另外两个就是四子胤禛(雍正)、五子胤祺,可见胤祉的地位很高。

这本《律历渊源》成于康熙五十三年,胤祉因为此书成为了学者级的人物,要知道读书学习知识是会有快感的,胤祉自此便更加无心于政治权斗了,所以胤祉根本不可能再被康熙选中当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即位后,对三哥的态度很不友好,刚登基就将三哥打发到康熙的景陵守墓,虽然没有削去胤祉的爵位,但是雍正确实是变相“软禁”了胤祉,要知道胤祉可是第一个向雍正磕头称皇上的兄弟,雍正何故这样对待胤祉。

后世有的人说,因为胤祉举报胤禔“魇镇”胤礽的时候,添油加醋把十三阿哥也说了进去,十三阿哥在康熙晚年的沉寂和病痛,都是胤祉引起的,而雍正这么做,是为了给胤祥出口气,只不过这种说法只能是猜测,雍正根本没有承认过软禁胤祉的原因。

而胤祉的儿子弘晟又并不省心,弘晟很喜欢仗着世子的身份向别人收受贿赂,这让雍正对弘晟十分厌恶,因为对弘晟的厌恶归结为胤祉的管教不严,雍正就把这些事情都算到了胤祉的头上,雍正六年,雍正将胤祉降格为郡王,将弘晟囚禁在宗人府,这个惩罚可以说是很严重了。

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事情发生在雍正八年,胤祥去世的时候。

因为胤祥是雍正的大功臣,为了雍正的江山而死,所以雍正对胤祥的葬礼很看重,朝廷一度传出在胤祥葬礼上悲哀者加官,不悲哀者贬官的说法,而胤祉却自己“作死”,他在弟弟的葬礼上毫无悲色,这个行为彻底激怒了雍正,本来当年胤祉牵连胤祥就让雍正十分生气,如今胤祥去世,胤祉还是这副模样,于是雍正正式囚禁胤祉。

允祉乖张不孝,暱近陈梦雷、周昌言,祈禳镇魇,……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允祉衔恨怨懟。怡亲王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清世宗实录》

这一次,胤祉的亲王之爵也被削掉了,并且将诚亲王府的所有人都软禁在了永安亭,过了两年,胤祉便去世了。

胤祉人生最后一次“犯错”其实是很低级的错误,严格来说,一个皇子连这种城府都没有,是很难在恶劣的政治漩涡中仰泳的,所以胤祉最后溺水了,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康熙不选择胤祉,这个胤祉根本就不是混迹高级政治圈子的料,康熙对他在学术上的培养,其实是没有错的。

所以,胤祉继承了康熙的某些意志,但一定不会是康熙心仪的皇位继承人,而胤祉就是九子夺嫡中一个“配角”,一个比起九阿哥、十阿哥更没有戏份的配角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4. 封神演义中妲己出世后为何由凡人变成了千年妖狐?

第一回:帝辛伐有苏,胜,获妲己以归。作琼室,立玉门。

自公元前1104年,商王文丁诱杀周公季历,商周矛盾彻底公开。处于双方夹缝中的有苏国为了生存,不得不摇摆于商周之间。公元前1075年,帝辛即位,为了贯彻殷商先易后难,先东夷后西周的战略,保证后方稳固,毅然决定征讨位于肘腋之地的的有苏国。苏护见帝辛来势汹汹,于是决定向殷商献出女儿妲己以表示彻底臣服。

照幽怪:

首先,当时向商王进献美女是各方国的义务。甲骨文中武丁的后妃多至六十多人,这些后妃名多为“帚某”,“帚” 下一 字大都为国族名,如帚周、帚六、帚息、帚妊等,她们都是异姓诸侯向商王进奉的美女。《史记·殷本纪》说:“九侯有好女,入之纣。”讲的就是这回事。由此可见当时殷纣王伐有苏,苏护进献女儿妲己入帝辛后宫以表示臣服是当时礼法的要求,并不是有苏国蓄意为之。

其次,虽然殷商当时已进入父权为主的阶级社会,但在它的某些制度与习俗中却依旧保留了前阶级社会的影子。此时男权尚未发展到垄断一切的地步,形式上的男女平等依然存在。甲骨文资料表明,在家国同构的殷商时期,妻妾与普通臣子之间在法理上并没有相当明确的分工,商帝后妃直接参与了商王朝的政治生活,掌握和控制国家的各种权力,担任着商王朝许多部门的重要职务。她们不仅主持或参与商王朝的一切祭祀典礼,亲自占卜以决定国家大事,而且还直接挂帅率军出征南征北战,讨敌御强,甚至她们还拥有个人所属的领地属邑,亲自经营农业生产。就像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她不仅是君主的妃子,还是军队的统帅,在政治事务中也拥有极大的发言权。

结合以上两点,窃以为,商王的后宫实际上类似于一个诸方国代表组成的“议院”,来自不同方国的妃子代表各自方国的利益表达意见参与政治。近年考古学发现商代部分夫妻死后并不是合葬,而是选择相互独立的墓室和独立的祭祀,这很有可能表明在当时由婚姻关系组成的家庭并不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单位,夫妻各自所在部落的利益相比于家庭更占有主导地位。假如这点成立,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上文的推测。

第二回:妲己受宠,帝辛为之作琼室,立玉门。

妲己成为帝辛妃子后,《竹书纪年》中记载帝辛为她作“作琼室,立玉门”,武王伐纣的其中一个理由更是“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可见其受宠信程度之深,并且已经深入参与到了殷商的政治当中。为何商王对一直在商周之间摇摆不定的有苏国之女宠爱到这种地步?而在妲己成为帝辛妃子之后,在对外关系上,商周关系逐步走向缓和,商王先是释放了姬昌,后又赐予西周征伐之权,在对内政治上,则残酷镇压异己使得人心大乱诸贤背离。这里面究竟是不是有妲己的一部分“功劳”在?妲己到底是不是西周和有苏反商联盟所使出的一出“美人计”?

照幽怪:

首先,有苏国自夏中叶便从传统部落发展为方国,商汤灭夏时臣服于商,后又经数百年发展,颇具实力。不仅如此,有苏国位于今临漳境内,正处于殷商京畿要害之冲。而自西伯季历开始,姬周通过讨伐今山西境内的戎狄将势力逐步发展到太行山以西,如果此时有苏倒向姬周,姬周将跨越太行山的阻挠,直接对殷商造成威胁。基于前文所说的商王后妃往往代表着其母国的利益,因此,帝辛对于妲己的宠爱只怕更重要的是想稳固与有苏国的联盟关系,制约姬周。

其次,商周关系缓和本身便是符合殷商利益的举措。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整个大陆日趋寒冷,以西周为例先是自岐迁于程,后又因“大饥”迁都于丰。西周如此,殷商也是如此。面对西北方向咄咄逼人西周与戎狄,殷商自武丁时期便撕毁与东夷诸部落的盟约,不断向其发起进攻,寄希望于通过占领东南方向淮河流域温暖湿润的土地来摆脱危机。在这样的国策之下,与姬周缓和关系是大势所趋。帝辛即位第一年便升姬昌的爵位为侯,此时妲己尚未入宫。在帝辛即位之后,商周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谐。在这段时期内,殷商对东夷的讨伐虽节节胜利但也元气大伤特别是对所属方国士兵的连征召引发诸方国不满,另一方面却是姬周利用诸方国对殷商的不满合纵连横地位大涨。矛盾再次爆发于“二十一年春正月,诸侯朝周”。商王震怒,第二年“大蒐于渭”,即在姬周势力范围内的渭河举行大规模军事活动震慑诸方国,并在第三年囚禁姬昌。但是显然,帝辛并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在姬周作出让步后,帝辛释放姬昌。越明年,“西伯率诸侯入贡” ,商周之间再次恢复平静。

再其次,商王帝辛对内部的残酷镇压并不简单是后世史书中发神经似的暴虐。自商文明诞生以来,对他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黄河水患,也不是来自戎狄入侵,数次关乎存亡的危险皆是祸起萧墙。这便是殷商混乱的继承制度,既有兄终弟及又有父死子继,并由此引发了九世之乱。但是在殷商中后期,商王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意树立起嫡长子继承制。如,帝辛本是次子,但是母亲是王后,因此得以继承王位。而对于王位继承制的改革自然触动了在以往制度下最有权继承王位的人,这便是帝辛的哥哥微子启和叔叔比干。在王室斗争之外还存在着神权和王权的斗争,以及连年征战造成的殷商与诸方国、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此时,这些对帝辛有反对意见的人便群起而攻之。为了镇压这些“反动派”,帝辛决定使用重刑,《竹书纪年》记载“四年,作炮烙之刑”。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时妲己尚未入宫,可见帝辛的“暴虐”和妲己的“撺掇”并无关系。

自妲己入宫,虽然深受商王宠爱并积极参与政事,以至于被周人指责“惟妇言是用”。但令人疑惑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商周关系能一直保持着对殷商有利的“冷战”亚和平状态,并且帝辛也坚定地通过严刑峻法打击政敌推行改革。由此可见,妲己在殷商是站在商王帝辛这一边的,并不是后人谣传中是以姬周有苏为首的反商联盟实行的美人计。

第三回:武王伐纣,朝歌城破,妲己陨灭,苏氏见用。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领同盟国自孟津出发,在牧野击败数倍于周的殷商大军。不日,联军攻破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妲己也被周武王以祸国罪名杀死。而这时候,另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发生了。殷商失势后,武王命有苏国后代苏忿生为司寇,位列六卿,主管全国刑狱诉讼,并将其封国于殷商旧地温(今沁阳)。何以同出一族,妲己以罪处死而苏忿生则位居要津呢?

照幽怪:

首先,殷商与姬周之间的实力相去并不悬殊。姬周能够在牧野之战一鼓作气击败殷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偶然因素。正如《左传》所言:“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当时殷商主力仍陷于东夷,首都空虚,紧急之间只得征调奴隶参战,这才被姬周一击而中。即使是在西周建立后,殷商仍拥有着巨大的实力,之后武庚之乱更是花了三年时间才彻底平息。因此,在当时情况下,弱者有苏国最可能采取的策略便是两边下注左右逢源,一面嫁妲己于商王让其衷心辅佐帝辛,一面则又和姬周暗通款曲,并且两面都做得极好。

其次,妲己之死很可能是其自愿为之,并不是被周武王处死。先不说有苏国是武王伐纣的大功臣即使妲己有罪也可以以功抵过,仅仅是“有罪无罪”这点便难以决断。当然,从客观上说,妲己对殷商的辅佐是对姬周的阻碍。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妲己辅佐帝辛是指责所在,并无不妥。这点我们可以从《尚书》中看到周人对妲己的态度。《泰誓》中说:“今商王受……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牧誓》中说:“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可见指责的主要对象仍是商王帝辛,连妲己的姓名都没有提到,再加上当时王妃参政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由此可以推论出,妲己之死很可能是出于对帝辛的多年情感,或者是作为王妃这一殷商角色的殉葬。而春秋战国之时史书中所说的周武王杀妲己则有可能是杜撰。

第四回:妲己是如何炼成的之从一国王妃到红颜祸水再到千年狐妖

自华夏文明礼仪渐隆,“妲己”这一代表父权视角下经典女性形象的人物被史家和文人墨客反复鞭挞。她美丽又充满诱惑,是让礼义廉耻伦理纲常沦陷的泥沼;她神秘又带着危险,是令雄心壮志家国社稷致命的毒霜。那么妲己形象的定型又经历了哪几个重要的阶段呢?又是哪些人在这其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呢?

照幽怪:

春秋文献中的妲己。《尚书·泰誓》:“今商王受……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尚书·牧誓》:“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这两段对于妲己仅仅是一笔带过,可见在当时人眼中,妲己并没有多大过错,错的是商王。

战国文献中的妲己。《国语·晋语》:“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在这一段中,首次指名道姓点出妲己,并且将她于殷商灭亡联系到了一起。但是根据前后排比,我们可以发现,这段话并不是在指责妲己,而是在指责妇女参政的危害。自西周以来,女性权力被逐步剥夺,西周灭亡更使得人们对于妇人干政存在极大抵触。

秦代文献中的妲己。《吕氏春秋》:“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为了迎合当时的父权思想,《吕氏春秋》跳脱出前人对于妲己和殷商灭亡中若有若无的联系,特别是《国语》虽然定罪极重,但是却无任何事实依据。到了此刻,人们已经不吝于直接凭空杜撰出罪证来让妲己进行扰乱朝政法纪的表演了。

汉代文献中的妲己。《史记》: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王子比干谏,弗听……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列女传》大同小异,仅选部分有异于《史记》者作为对比:诸侯有畔者,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比干谏曰:“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纣怒,以为妖言。妲己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于是剖心而观之。《史记》相比于以往史书,更注重了文学修养,栩栩如生的场面描写如太史公亲眼所见。不仅如此,仅仅用一句“(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就轻轻松松将纣王所犯的所有错误全部归功于妇人妲己了。刘向所作《列女传》的优点在于敢在前人基础上大胆进行二次创作,不仅加上了炮烙之刑时“妲己乃笑”这样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描写,更是将《史记》还是由纣王说出来的“吾闻圣人心有七窍”的话移花接木到妲己身上。不得不说,篡改历史何其易哉!

唐代文献中的妲己。李翰在其《蒙求》注中将妲己率先解释为狐狸精,从此汉语又多了一个常用词。为何唐人会将妲己称为狐狸精呢,很可能是前人如太史公刘向之辈写得太投入太动情,不知不觉用力过猛,让后人觉得这哪里是人能够干出来的事啊!于是,顺理成章的,妲己就成了妖精,是非人的存在。这样一来,再坏的事都可以往妲己身上招揽了,妲己的形象又一次迎来质的飞跃。

明代文献中的妲己。明代的神怪小说《封神演义》可谓是前人泼脏水的集大成者,不仅将妲己在《史记》《列女传》等历史著作里所犯罪行一一保留,并且调整顺序优化结构重新进行整理,还加个更多更新更好的内容。比如妲己说自己能猜出孕妇所怀是男婴还是女婴,要纣王剖开孕妇的肚子验证她的说法。还比如看到冬天有人赤脚在冰上行走,觉得那人的脚一定有特别之处,于是就敲碎那人的脚骨研究。自此以后,妲己的形象就在世人的心中深信不疑了。

第五回:隐藏在“狐妖妲己”背后的思想

为何俗称直笔的史家在记载妲己之时就会选择凭空捏造呢?妲己这一形象为人广为传唱的背后又反映出社会怎样的价值观念呢?现代以来为妲己翻案的呼声不绝于耳又为何没有效果呢?来,我们再次把时间交给帅气的多八安。

照幽怪:

在儒学“妇道”思想未曾提出时,妲己污名化主要是受丈夫帝辛拖累。自古成王败寇,胜利者书写历史。针对先秦时众人对于纣王的攻击,子贡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意思是,纣王远没有大家说得那样坏,只不过是因为处在不利的位置,于是天底下所有的恶全都被放到他身上去了。当帝辛遭受攻击时,他的宠妃当然不能幸免。

女祸论和妇道思想的影响。伴随着父权社会的逐渐巩固,妇女越来越少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与之而来便是女祸论,认为妇人参与政治会祸国殃民。女祸论出现于西周末年“褒姒亡国”事件后,后又与儒家妇道思想合流。特别是《周礼》和《礼记》确立了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要求,从此女性便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任何女性自我意识的表达都被认为是挑战伦理纲常。因此,像妲己这样不仅妖言惑主甚至越权参政的人更是卫道者的活靶子。

士大夫借古讽今的传统。其实大多数文人对之前的历史并没有多少研究,只是想要借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已。后宫干政意味着士大夫阶层的权力受到挑战,因此士大夫对于后宫干政的典型人物妲己岂能不大加斥责。

迎合普通民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文人墨客在渲染妲己神人共愤的孽行同时,也不忘给她加上了倾国倾城的外貌。这无意间就能够让大多数没有机会亲近美女的普通人得到一种“越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的阿Q式自我安慰,和我一直觉得有钱人心里一定有很多苦一个道理,自然有利于广为流传。

现代为妲己翻案多数站在反对男权的女权主义者立场,最出名的莫过于鲁迅先生那段“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的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绝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显然,这种话缺少足够的历史依据,直接将殷商时代等同于人们心目中的“男权社会”。更有甚者,在既无史料支撑又无考古依据的情况下直接说妲己是杰出的女性政治家,这种人和上文中所说的司马迁和刘向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结语

爱默生曾说:“所有的历史都是主观的。换言之,历史根本不存在;我们拥有的只是传记罢了。”这句话的谬误之处是将前后两个“历史”的概念给混淆了。主观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关于历史的记载,同时这种主观性本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好的,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最后,让我们衷心感谢本期来宾照幽怪!

注:

行文中的年代均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所标示的时间。

根据学者研究,“纣王”是周人蔑称,因此改“纣王”为其原名“帝辛”。

5. 如果甄嬛传中果郡王当了皇上?

一个人的行为会随着身份的改变而改变

果郡王当上了皇帝,就知道当皇帝有多么复杂,雍正又多么得无可奈何。

为了权力,娶必须要娶的女人。

雍正当上皇帝后,本身不愿意选秀,但是为了安抚前朝,他不得不选秀,为皇家开枝散叶。

平定年羹尧和敦亲王后,雍正不得不娶有功之臣家的女子以褒奖前朝的有功之臣。

正如皇帝所言:

亲贵娶亲,真心是最不要紧的。

就算果郡王再怎么拒绝娶亲,最终还是被皇帝逼着要一次性娶两个侧妃,孟静娴和浣碧,用嫁娶来安抚老臣之心。

为了权力,放弃不得不放弃的女人。

曾经,皇上喜欢华妃,喜欢那个在马上英姿飒爽的年世兰。

但是他不得不亲手杀了她和他的亲生孩子,因为这个孩子身上流着年氏的血,不能给年家篡位的机会;

但是他不得不给华妃下欢宜香,因为一旦华妃有了孩子,年氏势必会扶持这个孩子成为太子,这样不利于皇权的稳定。

但是他不得不下旨杀了年世兰,因为他要安抚后宫,安抚那些被华妃刁难过但家里却有功的嫔妃。皇帝不能留下隐患。

即使身份发生了改变,要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是心底的白月光不会变。

甄嬛之于果郡王,如同纯元之于雍正,她们都是男人心中的白月光。

果郡王如果当了皇帝,那他也会娶很多不得不娶的女人,也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压抑在心底。

果郡王风流倜傥,随性洒脱,是很多姑娘的“春闺梦里人”。一旦他当了皇帝,他的风流倜傥会变成不怒自威,他的随性洒脱会变成端庄持重,甄嬛还会不会像之前那样爱他,还要两说。

毕竟甄嬛的“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还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变成“用心人”。

一个人的身份转变不会影响三观

果郡王是至情至性之人,就算他做了皇帝,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有那么多的不得不做。如果其他的一切没变,对于甄嬛,果郡王应该还是爱的。

虽然果郡王做不到一心一意地爱甄嬛,也做不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更做不到为了甄嬛而伤自己的身体,但是他对甄嬛的心意不会变,甄嬛还会成为一个宠妃,不会那么敏感多疑,不会有“菀菀类卿”的事情发生,不会有“甘露寺”的外遇,至少甄嬛会过得更舒心些。

6.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太监是谁?

答者:皇帝说史头条号作者胡丹(历史学博士,著有“明宫揭秘”三部曲《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大明后宫有战事》《大明那些九千岁》)

中国的宦官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在这么久远的历史里,宦官群体里也出了许多人才,但只有一个人够得上伟大的称号。

他不是太监郑和。是明朝永乐年间大批宦官下洋、下番,或经略北部边关(尤其是今天黑龙江下游的奴儿干都司),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外交使者”,如侯显、亦失哈等,“郑和下西洋”(下西洋宦官众多,并非只郑和一人)只是其中的一员。下西洋的“意义”,在明代评价并不高,认为是宫廷为了满足私欲而进行的劳民伤财的活动,朱棣之子仁宗在即位诏书中即宣布停止下西洋。宣宗一度再次命郑和下西洋,但宪宗时试图再举,就遭到朝臣的坚决抵制。但在民间,流传着三宝太监下西洋的“传奇”(小说)。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被发掘出来,还是拜梁启超所赐,他在1901年写了一篇文章,名叫《祖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从此郑和成为中国投入海洋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一下子火起来。因此,郑和或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很大程度上是因应现代的需要而重新构建的产物。

还有人说蔡伦伟大。东汉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重要改进者,而造纸术被李约瑟纳入中国的四大发明,蔡伦因此而“伟大”。我们不能否认蔡伦的重要贡献,但由此称之为伟大,就有些过了。况且蔡伦还被称为东汉宦官干政的始作俑者,他参与了东汉时期一系列的宫廷斗争,并因失败而自杀。如果全面看一个人,他离伟大就更远了。

​在宦官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良宦,据我的印象,最经常被提起来举例的,是东汉吕强、后唐张承业两个人,他们若不是“失身中涓”,完全可以入选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之列。然亦不可称“伟大”。伟大,不可以事功为唯一标准,否则历史上那些杀人魔头都可以成为“伟大的英雄”了!

如果一定要举出一位伟大的宦官,那只能推出一个人,他就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的经历我们大家都熟悉,知道他是怎么变成宦官的。我说他伟大,并不是因为他写出了中国最伟大的史书,而是因为他身上具有中国史家最伟大的人格。

​在《史记》里,司马迁从上古一直写到“今上”本纪。他不仅写本朝史,还敢写“今上”,也就是当今天子汉武帝朝的历史(因为同时代,几乎可称新闻了);他不单写本朝的丰功伟绩,也直书大汉君臣的缺失。他之遇害,为李陵说情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原因,是他的史笔得罪了当权者。因为人格而受阉,正证明了他人格之伟大。

《史记》的精神在后世史书中几乎看不到了,两千年来,虽然优秀的史书层出不穷,但作史精神上要皆不及《史记》,它们要么“为本朝讳”,不敢直书,要么干脆避开本朝,一个字都不写,最典型的就是《资治通鉴》,写到五代灭亡,北宋刚刚开始,便戛然而止。为什么?就是怕写史遭祸!

因为司马迁的伟大,人们只把他尊为“史圣”,极少提及他作为宦官的身份;且其宦官身份,不仅不为其污,而益见其精神之伟大!

欢迎关注“皇帝说史”头条号

7. 不懂圆滑曲折的人都没有好的结果?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扶佐皇帝是一个有很大风险的差事,如果不了解主子的心情和想法乱放炮触怒龙颜后果会非常严重,所以,古代刚正不阿,敢于直颜劝谏的大臣少之又少,包拯能够落得善终全身而退更是一个奇迹。包拯(999一1062)进士出身,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中央监察御史,御史中拯,御史谏官和财致官员等,后来做到龙图阁直士,因此,世称包龙图。包拯为官二十多年,大部时间是担任御史监察之类官职,主要是监察百官。他廉洁奉公,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为民请命。在民间威望很高,被称作"包青天"有一次包拯和言官们反对宋仁宗赵桢提拨张爱妃的伯父张尧佐的官职拒理力争,唾沫星子崩到了宋仁宗脸上,宋仁宗用袍袖擦拭并没有怪罪他,若是在明清两朝一定是大不敬的罪名给咔嚓了。后来宋仁宗想安排张尧左为节度使,包公等人还是反对。宋仁宗不耐凡的说:“节度使不过是一个粗官。”包拯立刻反驳说:"太祖也做过节度使!”宋仁宗无言以对只得做罢。包拯的故事经元明清几代戏曲小说的渲染,逐渐被神话,真实的包拯象唐太宗时名相魏微一样直颜劝谏刚正不阿的名臣,但包拯结局好多了,嘉佑七年(1062年)仓拯病逝,享年63岁。被宋仁宗追赠为礼部尚书。包拯这样敢于直颜劝谏,触龙麟的名臣能够善终全身而退,主要是两个原因决定的。一,北宋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言论有一定自由。宋太祖当上皇帝后相约与文人共天下,整个宋代只有太学生陈升上书抗金被杀,是一个特例,此外没杀过一个文人。二,包拯遇到一个名主。宋仁宗赵顽当了四十多年皇帝,比较贤明,对臣子比较宽待,让百姓休养生息。知人善任,他手下名臣辈出是个"守成贤主。"。所以,职场不易,遇到一个通情达理的上司很重要。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22)
重生空间首长的军医媳妇(高山下的花环吴爽
上一篇 2024年04月25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4月25日

相关推荐

  • 镇世武神(南越国是如何兴起和灭亡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已经通过战争相继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并建立了统一的中原王朝——秦朝,此时秦朝最大的威胁为北面的匈奴和南面的百越。约公元前218年,秦朝君主秦始皇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分五路进攻岭南和闽越地区的百越部族,当时的...

    2023年12月07日
  • 春闺密事 小说(女主叫卫安的重生小说)

    简介:秦安安重生成了【宅斗文】里的一个言听计从且被人转让的炮灰!所谓活着给渣主角铺路,死后给配角让路,最后落得声名狼藉且草草致死的结局。看完剧情的秦安安表示:这辈子没这么无语过!炮灰谁想当谁当去,她可不干!渣女主喜欢茶言茶语,那就让她开不了口...

    2023年12月18日
  • 修仙小说(修炼方法详细的修真道士小说)

    主角李青云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名为《天道图谱》的修炼秘籍。这本秘籍记载了修真之道的精髓,使得李青云能够成为一名强大的修真道士。...

    2024年01月25日
  • 龙武狂圣(海珠区介绍)

    海珠区是广州市的一个老城区,在广州市珠江的南面,总面积102平方千米。总人口84万人(2003年)。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510220.截至2005年12月31日,海珠区辖18个街道(赤岗、新港、滨江、素社、海幢、凤阳、龙凤、沙园、瑞宝、江海、...

    2024年02月12日
  • 70岁成龙现身参加活动,头发花白尽显老态,大家的偶像确实老了

    最近成龙大哥现身泸州,参加某酒业品牌的封藏大典,能把成龙大哥起来,真的是为本场活动增光不少,在所有的明星大腕中,成龙应该属于绝对的顶级大咖了吧。本次现身成龙大哥给大家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成龙大哥老了,他身上依旧穿着那身常穿的唐装,但他本人的状态明...

    2024年03月13日
返回顶部